內容簡介
故事是從英國白人阿吉的自殺場面開始的,剛剛離婚的阿吉自認是一個天生的失敗者,一輩子都要靠“投硬幣”來做決定。當他決定在自己的車內自殺時,卻因汽車停在卸貨通道上而被人阻止。隨後,他驅車兜風,在一個嬉皮士聚會上遇見剛剛放棄宗教信仰的牙買加女黑人克拉拉。兩人迅速墜入愛河,不久即成婚。阿吉的二戰戰友、當男儐相的薩馬德是孟加拉移民,二戰後來到英國,在飯店裡當個低薪的侍者,生活的坎坷和種族間的歧視使得他產生了錯位感和失敗感,於是他把希望寄托在雙胞胎孩子——米拉特和馬吉德的身上。
幾年後,薩馬德遇到了白人女音樂教師珀琵,與她發生了短暫的婚外情。這段戀情讓薩馬德感到自己被白人文明“腐化”了。為了保護孩子不受污染,他決定把他們送回孟加拉。後來由於缺錢,只有馬吉德被送了回去。孩子們長大後,米拉特在倫敦呼風喚雨,卻對西方充滿仇視,加入激進組織;馬吉德回到老家則傾心仰慕西方文明,變得比英國人還英國人,薩馬德的希望徹底破滅。與此同時,阿吉的女兒艾麗也長大成人,她對自己的身份含糊,懸空在一切紮實的定義上,不像西方人,不像東方人,也不像女兒——就連她自己懷孕之後,也無從得知孩子的父親究竟是雙胞胎中的何人。
作品目錄
阿吉 | 第七章 臼齒 | 第十四章 比英國人還像英國人 |
第一章 阿吉·瓊斯的奇特再婚 | 第八章 有絲分裂 | 第十五章 夏爾芬主義對決鮑登主義 |
第二章 出牙期的煩惱 | 第九章 反叛! | 馬吉德·邁勒特·馬庫斯 |
第三章 兩個家庭 | 第十章 曼加爾·潘迪的牙根管 | 第十六章 馬吉德·邁勒特·馬庫斯和姆布塔殺姆·伊克巴爾的歸來 |
第四章 三個就要出世 | 艾麗 | 第十七章 危機談話和緊急策略 |
第五章 阿爾弗雷德·阿吉寶德·瓊斯和薩馬德·邁阿·伊克巴爾的牙根管 | 第十一章 艾麗·瓊斯的不當教育 | 第十八章 歷史的終結對決最後一個男人 |
薩馬德 | 第十二章 犬齒:鬆土齒 | 第十九章 最終的空間 |
第六章 薩馬德·伊克巴爾面臨的誘惑 | 第十三章 霍騰絲·鮑登的牙根管 | 第二十章 老鼠與往事 |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初期,英國由於需要進行經濟重建和振興,對移民法律和政策進行了修改和調整,以解決勞動力匾乏的問題。1948年通過的《英國國籍法》使英國前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移民很容易進入英國並獲得英國公民資格。從60年代初起,英國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社會動盪不安,政府逐漸改變了移民法律的有關規定。二次大戰後,英國政府曾先後於1962年和1968年修改了《大英國協移民法》,於1971年和198 8年修改了《移民法》,此外,還有1981年修改的《英國國籍法》。這些法律法規反映了英國移民政策總的發展趨勢,那就是政府變得更加保守,種族主義色彩越變越濃。大規模的移民湧入引起了英國政府強烈而持久的焦慮。一方面本土居民和早期移民擔心他們會被“淹沒、吞沒”,而另一方面,新移民在遭受種族歧視和不公正待遇的同時,也擔心自己的子女會通過更改姓名、改掉口音、改變外形等方式急切地融入西方的主流文化。這些在小說《白牙》中都可以得到印證。
創作過程
《白牙》出版於2000年。而早在1997年,《白牙》還在醞釀中,就已經引起了英國出版界的注意,好幾家出版社競拍查蒂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的出著作權。最後,哈密希·漢密爾頓公司競拍成功。此後,足足有兩年時間,查蒂閉門索居、埋頭寫作。在查蒂完成這部作品的過程中,出版方也通過各種途徑為這部作品做足了宣傳。
人物介紹
薩馬德
薩馬德是孟加拉移民,他深深感到隨著種族歧視的自然化,許多英國白人不加區分地將不同的移民族群視為“劣等同質實體,以‘黑人’,一語概之”。白人霸權話語醜化阿拉伯人形象對他們構造出一種具有“他性”的種族類型,認為他們的本質特徵就是好鬥、縱慾、專制、怪異、落後。為此,薩馬德在參加英軍的反法西斯戰爭時,曾請求他的白人朋友阿奇,以後如果聽到有人談到阿拉伯人時說“他們都是這樣的”,千萬不要不假思索就贊同。他希望阿奇能超越種族偏見,公正地看待阿拉伯人。
戰後,薩馬德來到英國,在飯店裡當低薪的侍者。他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既不是一個孟加拉人,也不是一個英國人,無論哪一方都不會將他視為同胞。薩馬德漸漸地體會到,所謂的文化整合僅僅意味著英國白人文化對阿拉伯民族文化的單向同化,白人文化的評判標準才是對一切事物的衡量標準。這種內部的文化殖民,使得包括薩馬德在內的第一代移民無法融入當地的生活,強烈地感到失落和錯位。
馬吉德
馬吉德是薩馬德的大兒子,他從小就十分羨慕英國白人孩子,認為自己生來就是一個穆斯林,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馬克(英語人名),在同學面前稱母親“媽媽”,而不是孟加拉語“阿媽”。被送回孟加拉後,馬吉德不但沒有像薩馬德所希望的那樣穆斯林化,反而在後殖民時期西方霸權文化的影響下,更加渴望英國化。他不願學習伊斯蘭宗教律法,而是決定學習英國法律,當一個“比英國人還英國人”的人。他對德裔英國基因科學家馬克斯的頂禮膜拜,使後者將他視為知音,資助他回到英國學法律。後來,他積極支持馬克斯搞轉基因試驗,幫他寫演講稿,為他斟酌法律上的問題。他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在外表上比英國紳士還英國紳士。
米拉特
米拉特是薩馬德的二兒子,他長大後成了一個憤怒的混混,代表著第二代移民對文化霸權的另一種反應:極端地追求民族文化的本真,甚至不惜訴諸暴力。由於當代英國白人霸權話語一成不變地沿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所形成的強烈反伊斯蘭情緒,因此在有關伊斯蘭和阿拉伯的新聞電影、圖片、書籍和文章中,阿拉伯人常常以噴怒的非理性群體面目出現,阿拉伯語也被認為“它的每一個詞語都與暴力有關”,可以“反映”出阿拉伯人頭腦中“頑固的好鬥性”。米拉特從小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長大,認同了白人霸權話語所描述的“憤怒的阿拉伯人”。他明白自己在這個國家裡“沒有面孔、沒有聲音,除非等到像他這樣的憤怒青年出現在每一個電視頻道,每一個廣播頻道,每一份報紙上”。
艾麗
艾麗是英國白人阿奇和牙買加裔移民克拉拉的女兒,在少年時期飽受白人孩子的歧視和嘲笑。一次上課時,艾麗僅僅因為問老師“莎士比亞的第127首十四行詩中描寫的黑美人是不是黑人,就被白人同學罵為“捲毛大屁股母狗”。因此,她十分厭惡自己的身份差異,還拉直自己那暴露牙買加血統的捲髮,以迎合英國白人的美女標準。認識馬克斯一家後,艾麗對他們“高雅脫俗”的言談舉止欽羨不已,認為他們是正宗的英國人(實際上他們是德國和波蘭移民的後裔),一心想模仿他們的言行。然而,與馬克斯一家的頻繁接觸,卻使艾麗逐漸感覺到他們生活中的虛偽和無聊,大大減退了她對“英國化”的興趣。於是,她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民族文化。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作品分別從三代英國移民不同的視角和立場交叉透視他們在英國的艱難生活和複雜心理。他們原以為移民到英國就能改善自己的境遇,並為後代提供一個遠大的前程。可是,他們看到的只是冷漠和歧視,一種無歸屬感和錯位感在心裡油然而生。在英國生活一段時間後,他們變成分裂的人群,既無法回到過去,也無法面對現在。
處在種族歧視陰影里的新移民總是為自己的歸屬和子女的前途問題焦慮不安。身處多民族聚居的倫敦,薩馬德一直為自己不能成為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而苦惱。他不滿於自己低賤的社會地位,試圖在本民族的歷史記憶里尋求慰籍。薩馬德痴迷於曾祖父曼格爾。潘德的英勇事跡。據薩馬德說,是潘德於1857年春打響了印度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第一槍,這次反英暴動事件成了印度民族主義者汲取鼓舞力量的源泉。民族自豪感成了薩馬德的精神支柱。可是在與孩子的音樂教師發生了一段婚外戀以後,他感到自己已經被西方文明腐化。為了擺脫個人的精神和情感危機,淨化下一代的思想,薩馬德孤注一擲,決定將孩子送回孟加拉接受伊斯蘭文化的薰陶和教育,並發誓讓他們成為家族榮譽的守護者。由於經濟條件受限制,他只能把比較聰明而且適應性更強的馬吉德送回故鄉。《白牙》以生動而豐富的細節再現了當代英國新移民所受的種族歧視和壓迫,在與主流文化碰撞的過程中,他們對漸趨模糊的自我意識和民族身份感到困惑和失落,期望通過尋根溯源來擺脫危機,獲得救贖。
《白牙》探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面臨舊時代的結束和國家的重新界定等挑戰時出現的種族關係和民族身份等複雜問題。這是一部反映父母與子女、白人與黑人、宗教與科學、東方與西方之間衝突的小說,也是關於歷史和社會對個人身份和思想意識造成影響的小說。它成功地再現了新移民在異國文化氛圍中養育下一代的內心恐懼,並深入地研究了如何妥善處理種族關係和重構自己的民族身份等問題。從根本上來說,《白牙》是一部多元時代背景下關注人類共同命運的小說。作者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方法,那就是各種文化和思想意識共存、人們相互尊重差異而不是懼怕差異的存在,要繼承而不是摒棄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其他民族文化可以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藝術特色
風格
《白牙》作為一部當代小說具有史詩的規模,寫法卻極為平易,涵蓋了遺傳學、性別、種族,歷史等多個主題,而作者富有才智地,創造性地使這些主題交織在一起,舉重若輕。作品中的人物是普通人,真實有趣,常常會犯錯誤,卻又平易可信,充滿生活氣息。作品有點兒玩世不恭,又嚴肅認真,表現了一個複雜的、引人入勝的當代英國多文化社會。反映了後殖民時期,人們試圖理解新環境中的身份和道德問題,喜劇性的場景和嚴肅的主題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人類的弱點依然存在,但是輕鬆的笑聲不斷。從這個意義上說,小說繼承了早期狄更斯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後現代主義特點,藝術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儘管小說中也採用了一些後現代手段,但是最主要的風格特點仍然是經典現實主義。小說中安插了一個無所不知的第三人稱敘述者,所有的人物都被賦予了社會身份和角色,他們在一個為人所知的地理環境中倫敦北部交往、互動。另外,小說的文本中還構建起“話語層級”與故事中的社會結構相呼應。書中的人物都具有各自的道德、倫理和哲學觀念,特別是以艾麗·瓊斯為代表的女性人物。雖然小說的體裁可以被描述為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後馬克思主義和後女性主義等等,但是它都是在一個熟悉的現實主義喜劇的框架中討論上述問題。
節奏
《白牙》前半部分在時間上的往來跳躍自然清晰、層次分明,讀來就像是在欣賞一段爵士樂,每段旋律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各自主題鮮明,但又不可分割,組成一個整體。在作品的後半部分人物關係漸趨複雜緊張,節奏也逐步加快,一步步把讀者帶向高潮。
作品影響
《白牙》出版後隨即獲得多個獎項,包括
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大英國協作家最佳處女獎、惠布瑞特最佳處女作獎、貝蒂·特拉斯克獎、法蘭克福電子書最佳小說獎。
《時代雜誌》還把這部作品收入了《1923-2005〈時代〉》百部最佳英語作品集》。
作者簡介
査蒂·史密斯(Zadie Smith 1975— )當代英國作家,奧蘭治(Orange)獎得主,入選2003年英國文學雜誌《Granta》10年評選一次的“英國20位最佳青年作家”。在多族裔混居的北倫敦長大,父親為英國白人,母親帶有牙買加黑人血統。査蒂6歲就開始寫詩,創作短篇小說。不過,她童年時的夢想並不是當作家,而是做跳踢踏舞的
舞蹈家。在劍橋讀書時,査蒂遇到了尼克·賴爾德。賴爾德當時正在研修詩歌並且編輯詩集。兩人於2004年結婚。
2002年,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清淨,她選擇離開英國來到
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繼續從事寫作。
主要作品有:《白牙》(White Teeth)、《蒐集簽名的人》(The Autograph Man)和《論美》(On Beauty),三部作品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