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元代劉因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溝》是元代詩人劉因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以古喻今的詩作,詩中總結了北宋滅亡的教訓並藉此抒發詩人的感慨之情。

詩人以北宋與遼的界河白溝為題,展開對幽燕一帶從戰國至北宋的種種歷史事件、人物的概括、剖析,探討了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詩中敘事議論相結合,用典貼切,文意曉暢,含蓄有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白溝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劉因
  • 作品出處:《靜修先生文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白溝
寶符藏山自可攻,兒孫誰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豐沛空歌海內風
趙普元無四方誌,澶淵堪笑百年功
白溝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白溝:指今河北容城東面的白溝河。北宋時,宋遼以此為界,故又名界河。
②寶符藏山:“寶符藏山”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晉國正卿趙簡子想讓兒子們懂得,要想繼承光大基業,必須占有代國這個地方。為考察諸子,便對他們說:“我藏寶符在常山上,先得者有賞。”諸子馳往常山之上,遍求不得。只有庶子毋恤說:“我已經找到了寶符。”簡子命他奏上。他說:“從常山逼臨代國,代國就可以攻取。”趙簡子聽後以為他確有才智,於是廢了太子伯魯,立毋恤為太子。後代果然為毋恤攻下。攻:研究,借鑑。
③幽燕: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五代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借其勢力建立了後晉王朝。
④空歌海內風:意為宋太祖未能像劉邦那樣威加四海,一統天下。空:徒然。
⑤趙普: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後周時為趙匡胤幕僚,任掌書記,策劃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參與謀劃統一戰略,主張對遼採取守勢,曾諫阻趙匡胤謀取燕雲十六州。元:同“原”,根本。
⑥澶淵:指澶淵之盟,北宋與遼所訂和約。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后與聖宗親率大軍南下侵宋。宋宰相寇率力排眾議,促真宗親征。真宗遂至澶淵郡(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取得小勝。但素主議和的真宗,競與遼訂立和約,由宋每年輸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此後,遼因內爭日劇,自顧不暇,宋遼關係呈穩定狀態,彼此相安達一百二十年之久。
⑦宣和:宋徽宗年號,此代指宋徽宗。宋徽宗寄情書畫,不理朝政,重用蔡京等主持國政,政治腐敗,民怨沸騰。

白話譯文

寶符藏山自可取,可子孫中誰是傑出英雄。
宋朝明月照不到幽燕,沒有劉邦的功業何必空唱《大風歌》。
趙普反對宋太祖收復幽燕本無四方誌,可笑求和的“澶淵之盟”競成百年豐功。
遼金侵入中原江淮已成為宋金國界,只歸罪於宋徽宗亡國恐怕未必公允。

創作背景

該詩具體創作年份不詳。詩題《白溝》,白溝是一條河,在河北省。北宋時,宋與遼以此為界,稱界河。南宋時,中原失陷,界河移到淮河。南宋滅亡之後,詩人途經白溝,有感而借界河南移之事來評論宋王朝的屈辱史,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開門見山,指出宋太祖曾圖謀收取幽燕,但並未見諸行動,而予孫又不能繼承伐燕的遺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頷聯沉痛指出嚴重後果,詩人用兩個地名構成對仗,指出北宋沒有收復淪陷的國土,空有統一之名,而無統一之實。
頸聯舉出兩個具體事例構成對仗,開國大臣本無統一大志,而後來的真宗在戰爭勝利時,又訂出屈辱求和的城淵之盟。所謂澶淵和約就遺笑百年。
尾聯議論作結。遼金入侵中原,北宋滅亡,靖康南渡,界河南移,由自溝推至江淮。產生這一局面,僅責怪徽宗,有欠公允。造成北宋覆滅之禍,未能實現統一,其直接原因是北宋統治者軟弱無能,一味妥協退讓的結果。
詩人激於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回顧了北宋一代的興亡,批判了北宋開國後對敵退讓求和的妥協政策。
全詩“以議論入詩”,但不是抽象的議論,而是運用詩的語言,進行形象的描寫。不說北宋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而蛻“幽燕不照中天月”。不說界河南移,而說“白溝移向江淮去”。詩中運用兩個典故,自然貼切;而且由虛轉實,引史論今。對北宋之亡不單是進行客觀的剖析,而且注入了強烈的抒情。詩人對北宋的屈辱求和,給予嚴正的批判,其中飽含了深刻而沉痛的愛國之情。

名家點評

現代語文教學家馬世一《古詩行旅:元明清卷》:“這首詩敘事與議淪融為一體,敘事用議淪口氣,議論又含在敘事中,用歷史事實說話,分析透徹,表達中肯,顯示了詩人對歷史的深亥認識能力。”

作者簡介

劉因(1249一1293),字夢吉,號靜修,叉號樵庵、雷溪真隱,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征拜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以母疾辭歸。二十八年(1291)再征為集賢學士,固辭不就。仁宗延佑中追贈翰林學十、容城郡公,諡文靖。工詩文,多反映元初遣民思想。有《靜修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