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白溝(運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溝,是黃河南徙、從宿胥口(大致在今濬縣新鎮之南)改向東流後,在它故道上因排水和灌溉上的需要而產生的一條河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溝
  • 別稱:宿胥瀆
  • 地理位置:鶴壁濬縣
建立,形成變遷,

建立

白溝又名宿胥瀆,它是黃河南徙、從宿胥口(大致在今濬縣新鎮之南)改向東流後,在它故道上因排水和灌溉上的需要而產生的一條河流。在這條黃河故道上還有一條清河。是因黃河去後,水清和原來的河水顏色不同,故被叫清河。兩河都因黃河去後,水源缺乏,不僅互不相同,同時水少不能擔負巨額的軍糧運輸。建安八年曹操已北渡黃河,攻下黎陽(今河南濬縣附近),下一步就是要解決袁氏的根據地鄴城。建安九年正月他親率大軍從許昌渡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三國志·魏志·太祖紀》所記甚簡,僅此兩句。所幸《水經·淇水注》記載較詳:
淇水又南歷枋堰舊淇水口,東流逕黎陽縣界,南入河。《溝洫志》曰:“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漢建安九年魏武王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洪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枋頭矣。
淇水就是現在的淇河,它原來是南流入黃河的,和宿胥瀆上的白溝並不想通。“遏”的意思就是阻止淇水流入黃河,迫使它改流注於白溝,增加白溝水源,以解決進攻鄴城的軍糧漕運問題。從淇水口到宿胥故瀆上的白溝約有十八里不通。曹操所採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三:其一是在淇水入黃河口的北面選擇一個位置適當並有利於作堰的地形,下大枋木,築成一條高大的攔河壩,截住淇水,阻止它南流入河;其二是在堰北開鑿一條人工渠道,導引淇水改流入白溝,使淇水和原來不相通的白溝連成一河;其三,黃河雖南徙,但和宿胥故瀆仍有舊道可以想通,所以曹操又在宿胥口的北面故瀆會淇水之處築了一個石堰,使淇水流到這裡,不致向南流入黃河。《水經·淇水注》在敘淇水東流逕枋城、菀口後有如下敘述:
淇水右會稽胥故瀆,瀆受河於頓邱縣遮害亭東、黎山西,北會淇水處立石堰遏水,令更東北注。魏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也。
這個石堰功用是堵塞宿胥故瀆之口,使淇水過此會處不由故瀆南流入河,所以規模不大,《水經注》也沒有多述。淇水過此之後就叫做白溝。關鍵的工程是在淇水口。淇河雖然是一條不大的河,但上源出自共山,沿途攜帶群流,水湍流急,每當山水暴發,洪流洶湧,至今仍然容易泛濫為害。要阻遏這條不易馴服的河流,首先就要有堅固又高大的攔河壩。曹操建築這座壩,規模是相當宏偉的。因所下的木頭很大,後來就叫做枋頭壩。其實所用的材料不光是大枋木,而是“鐵柱、木石參用”。盧諶在《艱征賦》里形容它為“洪枋巨壩,深渠高堤。”有這樣的洪堰、深渠,方可以迫使淇河約束就範,完全變成白溝的上源。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就能把一條不易馴服的河流和原不相通的白溝合併而為一條河,這是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大勝利。同時也說明曹操確是很有氣魄、作為,這和他的“性不信天命”的思想是有密切聯繫的。
白溝由於有淇水加入,水量自然大增,同時河道沿著黃河故道向北延伸,至少可以和洹水(安陽河)相接,如此軍糧就可運到鄴城以東一帶。自此以後,白溝就成為河北地區重要運道。

形成變遷

曹操營建鄴都最重要的工程措施,當屬改善鄴城與外界的交通聯繫,具體地說就是開闢鄴城通向白溝的水上運道。
由於九年前開通的白溝,所引入的淇水和注入的洹水,都因水量有限而使白溝運河時通時阻,尤其是在鄴城成為魏都後,已經不能滿足日益繁忙的漕運的需要,而鄴城所依傍的漳水與白溝又不相通,更是大大限制了鄴城對外輻射控制的作用。為使鄴城的交通環境得到根本改觀,曹操曾下令開鑿一條西起漳水東至白溝的運河。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九月,作金虎台。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後漢書·獻帝紀》也有內容相同的記載。兩史書的記載都過於簡略,連這條運河的名稱和所在地理位置都不清楚。所幸《水經注·濁漳水》在“又東北過斥漳縣南”條下有如下注釋:“漢獻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鑿渠,引漳水東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於是知道當年曹操所開鑿的這條運渠名叫利漕渠,其與漳水想通的西口在斥漳縣境內。斥漳縣西漢置,治所故址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南的褚莊。、而“引漳水東入清、洹”的“清、洹”,就是指白溝。那么,這條利漕渠與白溝相通的東口又是在哪裡呢?還是從《水經注》中得到了答案。《水經注·淇水》記載:“白溝又東逕羅勒城東,又東北,濁漳水注之,謂之利槽口。自下,清、漳、白溝、淇河、鹹得通稱也。”而據楊守敬《水經注圖》,羅勒城在河北廣平縣東南、大名縣西北,即在今河北館陶縣城之西南。就是說,利漕渠通向白溝的東口(利槽口),是在今館陶縣境內。由此可知,利漕渠的地理位置是在鄴城的東北方。
利漕渠雖然是一條流程不長的運河,但它的開鑿成功在交通上具有重要意義:1,得以引漳水注入白溝。漳水上游是由濁漳水和清漳水合流而成,濁、清兩漳水分別發源於今山西省長子縣西與和順縣北,自西北向東南穿越太行山後流經鄴城北郊,是一條比較大的河流,水量比淇水和洹水都要大得多,這就使白溝能保持足夠的通航水位。特別是它溝通了漳水和白溝後,可使清水、淇水、洹水、漳水等都匯集於白溝而連成一片。從而使白溝成為南通黃河流域並轉江淮,北通海河流域而大幽薊的水運交通要道,並未後來隋代開鑿南北大運河中的永濟渠奠定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