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3畝(其中:水田151畝,旱地62畝),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稻穀、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46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畝;水面面積8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0畝,其他面積641畝。無礦產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電視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2戶通自來水,有0 戶飲用井水,有 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0%)。有52戶通電,有5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0戶(分別占總數的96.15%和96.15%)。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公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9輛,有農用運輸車1輛,拖拉機4輛,機車19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1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2畝,有效灌溉率為61.9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6.2萬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等為主。其中:種植業收入44萬元,占總收入的34.87%;畜牧業收入46.72萬元,占總收入的37.02%(其中,2010年內出欄肉豬380頭,肉牛20頭,肉羊84頭);漁業收入0.6萬元,占總收入的0.48%;林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第二、三產業收入21.5萬元,占總收入的17.04%;工資性收入12.4萬元,占總收入的9.83%。農民人均純收入3719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占勞動力的14.28%),在省內務工14人,到省外務工 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57.8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產業。
人口衛生
到2010年底, 該村現有農戶52戶,共有鄉村人口205人,其中男性107人,女性98人。其中農業人口190人,勞動力11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00人,少數民族5人,其中彝族2人,苗族3人。 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4人,占人口總數的26.34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5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占農戶總數的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海田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土官中學。該村距離海田國小校 1.5公里,距離中學1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人,其中小學生10人,中學生12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村務公開。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人均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5萬元,有固定資產19.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截至2010年底,該村與大佛箐六組、白涵廠八組、九組合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11人,黨員中男黨員8人,女黨員3人。該村設有團總支1個設在村委會,有團員6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經濟作物品種單一,水利設施較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烤菸、辣椒等特色農業。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3719元增加到5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