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洋水(石屋)
- 外文名稱:Bai Yang shui Village
- 地理位置:廣東省英德市石灰鋪鎮大田白洋水村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客家圍屋
石氏宗祠 - 方言:客家話-粵台片
古色古香古圍屋,歷史,
古色古香古圍屋
深諳天文地理的水口石白洋水村先祖,針對該村風水態勢,開鑿竹社榔坑和倒歸坑,在連江的竹田河畔壘築擔桿石、碼頭下、高車灘、河口等堤壩碼頭,綠化水口蓮花石。蜿蜒曲折的連江與竹田河在山間盤繞後從村前而過。水口蓮花石聳立於連江北岸竹田河口,象徵聚集了從連江—竹田河滾滾而來的財氣。連江水與竹田河水匯合後水量驟增,流經蓮花石潭,到江面寬闊的緊水灘,浩浩蕩蕩一路東流,猶如一片“白洋水”。該村的地形水文概貌,形象地表達了“聚水如聚財”的傳統文化內涵,以示財源茂盛,源遠流長。
據說,水口石白洋水村先祖非常講究風生水起、以水為財,十分講究“枕山、環水、面屏”,即北靠十二峰,面對豐茂的社嶺、高道山、大尾山、蚌湖山等密林。該村的先輩們,自古就樹立“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等直觀而樸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念。水口石白洋水村石氏祖祠位於老屋村,三開三進兩天池,建於明朝正統年間,曾多次修葺,祠堂前九級台階,半月形池塘,深具客家特色。經歷悠悠歲月的洗禮,水口石村石氏祖祠堂至今仍風采猶存,處處存留著該村的歷史痕跡。 水口石聳立在連江與竹田河的匯合處,面向竹田河源頭,背朝滾滾東流的連江,扼白洋水峽,是一座高50米、方圓400米的石灰岩孤峰。竹田河發源於乳源瑤族自治縣大峽峪,流經錦潭河—沙坪河—子塘河—石灰鋪河,經竹田河口匯入連江,全長86公里,落差125米,目前在幹流建有10級電站進行梯級開發。滔滔連江水與滾滾南流的竹田河水,在水口石阻擋下,湍水回流到倒歸坑,象徵水口石鎖住了財源,所以有人說“水口石白洋水村富甲一方正得益於此石”,這也是“西鄉水口石”這一民間俗語的由來。
而具有廣府文化與特色的田心樓下圍屋主樓,最能折射出“西鄉水口石”代表“富有”的例證。樓下圍屋是該村客家圍屋的典型代表。圍屋共有五棟圍屋和一棟主樓,前檐兩座碉樓,村後一棟主樓,總建築面積四千多平方米。該圍屋坐西朝東,每幢有10間廂房,各幢之間又以小巷相通,牆體均為青磚結構,木門、條塊麻石門坎。圍牆、民居、祠堂、古井、水塘、古榕等構築了一幅頗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村落景觀。圍屋的主樓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占地面積426平方米,高三層,裝飾上既有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廣府傳統建築工藝,又保留鑾金梁架、斗拱、駝峰、神龕、花檐、花欄、腳門、花窗、檐板、梁架和雀替等許多客家文化遺風。其中一樓的分樓廳和“書房下”兩部分,有前廊朝西南,象徵接納竹田河口及連江溯源而來的“財氣”。
歷史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桂陽郡(轄今郴州、韶關、清遠等地)太守衛颯,開鑿了一條“官道”,俗稱“西京古道”,“西京”是指東漢、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陝西西安市“西京古道”即古時上京城的道路,全程約250公里,其路線為:廣州—湞陽—水口石—含誆—石牯塘堯山—乳源大埔—曲江江灣鎮—乳源候公渡—乳源縣城—東坪鎮—大橋鎮—紅雲鎮—樂昌雲岩鎮—梅花鎮—老坪石—湖南宜章—臨武—西安。水口石白洋水村緊依連江邊有一處“營角”村,形似一個灣角,因其古代為驛站且駐有軍隊,故稱“營角”,是古代維持交通的重要關口。據有關專家考證,水口石白洋水村為西京古道南起點之一,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佐證和載體,更是一筆珍貴的旅遊和文化資源。
改革開放前,水口石白洋水村民聯繫外界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水運,且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英德的知名企業——— 寶江水泥廠,因所產水泥須從水口蓮花石碼頭,經水運到珠江三角洲各地,所以水口蓮花石碼頭也稱寶江水泥廠碼頭。該碼頭上通連州、韶關,下達珠三角及西江梧州。
建國前,蓮花石碼頭僅有6艘木船,120個噸位;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疏浚連江幹流及支流,實施梯級開發,特別是在北江飛來峽水利樞紐建成後,水口石白洋水村船運業得到迅速發展。如今,蓮花石碼頭每天船舶涌涌,載著寶江水泥廠熟料及當地糖蔗、竹木、石灰等貨物運往珠三角;通航里程達2500里,機動鋼質船15艘,機械動力2200匹,總噸位8000噸;碼頭吞吐量26萬噸,年營運收入達千萬元以上。
傳說:
“四亞公”變“四老爺”
水口石白洋水村有三處地方泊船:水口蓮花石碼頭、碼頭下和高石灘碼頭。村民之間無論發生怎樣的爭鬥,都有“不砍船纜、不偷船、撐船技術不傳外姓”的約定,這是自古留下的習俗,久而久之形成村規,乃至建國後當地人民公社航運隊船員都是清一色的石姓。水口石村民風純樸,外出返航泊在碼頭的船,無論有沒有人看守,均不會發生失竊現象。
關於跑船水運,還有一個傳說。石玉簡公是該村石氏上祖,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亞公;又因頭長疤瘌,人稱疤瘌四亞公。據傳,四亞公初為撐船馬仔,經日積月累,家中錢財積少聚多,於是又添置船隻,自豎一幟,專跑北江韶州至廣州水路,貨運以鎢、鉛鋅及柴木為主。一次,從廣州運貨到韶州時,有工頭呼喊“玉簡船裝貨”。當時,在碼頭有石玉簡和陳玉簡各一條船等待裝貨,沒有指明石姓或陳姓,石玉簡的船又停靠前頭,於是駛入碼頭裝下了12埕黃金,這時又恰好起風,於是起錨直駛入北江。待裝卸工頭發現12鋥黃金裝錯船、派出船隊急起直追時,石玉簡的船早已不見蹤影。從此,玉簡公憑意外之財一夜暴富,人們便改稱呼“疤瘌四亞公”為“四老爺”。玉簡公充分利用這批黃金資本,買田置業、建碼頭、開商埠。而後,該村石氏碼頭及商號遍布連江乃至北江、珠江流域的多個地區。
念經聲傳寺蓮塘
寺蓮塘位於白洋水峽,是連江邊的庫灣,水面積約30畝。
據傳,寺蓮塘邊原有一座寺廟,很久以前因地殼斷裂下沉,寺廟也隨之沉沒,積水變成塘,塘中植有少許蓮藕,故名曰“寺蓮塘”。當時,寺廟及周邊地層斷裂下陷時,廟中眾和尚正在熟睡,只有一位伙夫和尚發現有狗溜進廚房偷吃豬肉,追趕出寺廟才僥倖逃生。而後,每逢陰雨連綿時,寺蓮塘便傳出和尚的念經聲。2008年冬,當地村民足足用了三、四天時間才把寺蓮塘的水抽乾,發現寺蓮塘底有幾棵碩大的秋楓榔、榕樹和數截寺廟殘牆,令人嘖嘖稱奇。
“蓮花”鎖水口
“蓮花”是指田心樓下圍屋村內的圓形墩頂,形狀象極一朵盛開的“蓮花”。據說,每當發生洪水時,該圓形墩頂就會自動上浮。1982年5月12日發生特大洪水時,水口石白洋水村周邊一片汪洋,但下圍屋村後的這朵“蓮花”卻沒有被淹。據村人介紹,“蓮花鎖水口”即寓意連江水與竹田河水經“水口石”阻擋回流後,財氣被“蓮花”鎖住,源源不斷地納入水口石白洋水村民的口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