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戰爭背景,戰爭經過,戰爭結果,戰爭影響,唐朝影響,朝鮮半島影響,日本影響,戰爭評價,
戰爭背景
日本國內,大化改新出現了反革新派。649年,革新政變時舉足輕重的鬥士,新政權最初的右大臣蘇我倉山田石川因有叛變嫌疑而被誅全族。外交上,受新羅壓迫的百濟向天皇政權求援,但朝廷束手無策。660年,唐羅聯軍一舉滅亡了百濟。朝廷不但喪失了在朝鮮的僅有的一點威信,受到國內反對派的蔑視。
661年(高宗龍朔元年),唐將蘇定方又攻打高句麗,遇大雪酷寒,唐軍不得不班師。但是劉仁軌上表,表示要繼續堅守在百濟,高宗深覺劉仁軌言之有理,便讓唐軍繼續留在百濟城堅守。劉仁軌先出奇兵,首發制人,率軍先端掉扶餘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峴城(今韓國鎮岑縣),雖然此城“臨江高陸”,唐軍連夜奇襲,一舉攻破,“遂通新羅運糧之路”。而百濟內部發生火併。百濟王子扶餘豐越來越不能忍受堂叔鬼室福信的跋扈,鬼室福信被殺。於是,孫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餘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百濟遺臣鬼室福信,求援於大和朝廷。
日本朝廷為恢復死去的威信,一舉解決內外的困難,決定舉全國之力出兵朝鮮。
戰爭經過
661年
7月,齊明天皇因病死於筑紫朝倉宮,出征計畫被迫推遲。
8月,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和輜重渡海。
9月,5000日軍送在日本作人質的百濟余豐璋王子歸國繼位(按:余為百濟王室的姓),以圖復興百濟。
662年
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
5月,日軍舟師170艘前往增援。日本本土則加緊備戰。
663年
3月,日本又增兵27000人。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舟170進駐熊津城。
5-6月,百濟君臣之間發生嚴重內訌,勢力銳減。
8月13日,唐朝和新羅軍隊包圍百濟王所在的周流城,慘烈的白江口海戰拉開序幕。
劉仁軌率唐軍水軍先行至白江口。很快,日本水軍千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 雙方合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占絕對劣勢,但因唐方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相對落後。據稱有四百多艘木船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
戰爭結果
此役,日軍損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斬殺,盡皆沉於白江口水底。海軍大敗,百濟陸軍也抗不住唐、羅聯軍的進攻。扶餘豐逃亡高句麗,周留城內拒守的百濟王室扶餘忠勝、扶餘忠志兄弟率城內守軍、士女以及未被殺死的倭軍兵將,“一時並降”。
668年,唐羅聯軍攻陷平壤,存在705年的高句麗就此滅亡。
戰爭影響
唐朝影響
劉仁願回長安後,高宗向他詢問情況,這位大將不專功,說明戰役主要指揮者以及表章主擬人均是劉仁軌。高宗“深嘆賞之,因超加(劉)仁軌六階,正授帶方州刺史,並賜京城宅一區。”劉仁軌絲毫不敢懈怠。他安撫百濟餘眾,屯田厲兵,積糧撫士,準備下一步進滅高句麗的戰爭。同時,他連上表奏,極言百濟之地不可輕棄,“伏惟陛下既得百濟,欲取高句麗,須外內同心,上下齊備,舉無遺策,始可成功……”高宗深納其言。
668年(高宗總章元年),唐朝大將李勣為帥,在泉男生帶路指引下,一舉踏平高句麗,終於完成了隋煬帝、唐太宗未竟之業,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唐朝置安東都護府,留大將薛仁貴等二萬多唐兵於平壤,高句麗終成唐朝治地。
自此,唐朝的東亞的中心地位基本確立。
朝鮮半島影響
由於高句麗王高藏一直是個傀儡,唐廷赦而不誅,還把他封為司平太常伯,只把負隅頑抗的泉男建流放黔州蠻荒之地。存在705年的高句麗滅亡。
日本影響
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戰爭的慘痛教訓,迫使天智天皇審時度勢的恢復與強盛的大唐帝國的國交。制定了稱之為近江令的法令群,快速的重整了整個國家體制。到了天武天皇掌權時,其下令制定了飛鳥淨御原令以及律令法等,將日本快速的導向為律令制國家。 接著在701年時,由於大寶律令的制定,將國號改為日本。此時,新國家之建設也告一段落了。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學習,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開戰。
戰爭評價
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日本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