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條草蜥

白條草蜥

白條草蜥(學名:Takydromus wolteri),為蜥蜴科、草蜥屬的爬行動物。白條草蜥體型圓長而稍扁平,尾長不超過頭體長的2.5倍,頭長為頭寬的1.7倍,頭長為頭高的2倍,其體色變化較大(灰褐色、淡灰色、土黃色、棕灰雜或黑褐色),腹部灰白色。

白條草蜥善於攀草爬樹,不耐嚴寒,蛻皮,具冬眠習性,食性較廣,以蛾類、蜘蛛、蝸牛、蝗蟲類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一般年產2窩卵,窩卵4-11枚,多棲息在荒山灌叢,雜木林邊緣、山坡、田地等處,分布於朝鮮、俄羅斯、中國。

白條草蜥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條草蜥體型圓長而稍扁平,頭體長38-66(平均50.5)毫米;尾長45-130(平均94.52)毫米,平均尾長為頭體長的2倍左右;頭長9.5-16.0(平均11.2)毫米,頭寬5.7-7.6(平均6.5)毫米,頭高4.8-6.3(平均5.5)毫米,頭長為頭寬的1.7倍,頭長為頭高的2倍。
白條草蜥吻鱗寬大於高,正脊中間突出,並與鼻鱗、額鼻鱗相接;鼻孔開口在鼻鱗的後下緣,孔後下側接後鼻鱗、第一上唇鱗,後鼻鱗較小,略呈三角形;頰鱗2枚,後鱗比前鱗寬大,而高度幾乎相等;額鼻鱗單枚,多數前端圓鈍,後端突出呈箭形;2枚前額鱗內緣相接,其前後緣多呈楔形突出,前額鱗的大小和形狀與額鼻鱗相似;額鱗單枚,長大於寬,呈盾狀六角形,前緣接於前額鱗,後緣與額頂鱗相接,兩側的外緣微凹並與第二、三眶上鱗相接;眶上鱗4枚,第一、四枚小,顆粒狀,特別是第一枚很小,第二.三枚寬大,四枚聯在一起近於菱形,其外緣與四枚上睫鱗相接(眼、睫鱗之間有小鱗),內緣與前額鱗、額鱗、額頂鱗、頂鱗相接;2枚額頂鱗呈不規則的五邊形,和前額鱗大小几乎相等,內緣相接;頂鱗長大於寬,內緣和額鱗相遇,前緣與第四(有的也與第三)眶上鱗、額頂鱗相接,2頂鱗為頂向鱗和枕鱗隔開;頂間鱗長大於寬,且前寬後窄;枕鱗較小,顆粒狀;顳鱗平滑,較小,耳孔上前緣有1半月形長鱗;上唇鱗6-7枚,通常7枚,第五枚最大;下唇鱗5-6枚,多數6枚;頦鱗較大,沒有後頦鱗;頷片4對,由前向後逐漸增大,前2對在中線相接,後2對被頸下細鱗分開。
白條草蜥背鱗較大,都有強棱,7-8行,7行者中間1行較小,8行者中間2行較小。腹鱗8行,平滑,僅外側1或2行微起棱。體側除腰部左右具4行較小棱鱗外,都是顆粒狀鱗。肛鱗1片,大而平滑,兩側各有1片小鱗。鼠蹊窩1對。第四趾下瓣雙行19-22對。尾鱗為強起棱的矩形大鱗,縱行成稜線,橫行成環狀。
白條草蜥體色變化較大,灰褐色、淡灰色、土黃色、棕灰雜或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背側從頂鱗後緣開始至尾部1/3-1/4處,有2條白色縱紋,每條由1行完整的鱗片和該行鱗片左右相鄰的各半個鱗片所組成。體側左右也各有1條較狹的白色縱紋,這兩條白色縱紋分別起自兩鼻孔後下緣,經頰鱗、上唇鱗相接線的上緣、眼下、耳孔下緣、肩關節上緣向後延伸,過體側顆粒狀鱗的下緣和腹側棱鱗的上緣,穿越股關節,直達尾的1/4-1/5處,然後逐漸消隱。

棲息環境

白條草蜥多棲息在荒山灌叢,雜木林邊緣、山坡、田地等處。

生活習性

白條草蜥善於攀草爬樹,常在草或樹上捕食、休息。不耐嚴寒,4月末出蟄,雄性出蟄比雌性和幼體早,出蟄時多見於草堆、枯枝落葉下。10月中下旬,溫度降低,食物減少時入蟄。入蟄時成體較早,幼體較晚。出蟄至入蟄期間多次蛻皮。蛻皮方式為不完整破裂式蛻皮,蛻皮時是從四肢開始破裂;頭部鱗片從枕部往前蛻落,軀幹則自一側先破裂(多為右側),但背、腹和另一側連在一起;四肢和尾基部蛻下的皮較完整,且多數和軀幹蛻下的皮連在一起,蛻一次皮的時間一般為3-4天,蛻皮期間照常捕食。
白條草蜥的食性較廣,以蛾類、蜘蛛、蝸牛、蝗蟲類和昆蟲的幼蟲為食。當發現食物時昂頭注視,然後猛撲咬住食物的近頭端,連續咬數口,致死後將食物吞入。

分布範圍

分布於朝鮮、俄羅斯、中國。中國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江西、福建等地。
白條草蜥

繁殖方式

白條草蜥5月初到5月中旬開始繁殖。交配時,雄性咬住雌性的腰、腹部,一側半陰莖插入泄殖腔內,交配時間可持續25-120分鐘;5月末到6月中旬產卵,產前表現不安,並開始掘土,用頭左右前後拱土,前肢往後扒土,產卵時,尾和軀體大部分縮人洞中,頭貼地,後肢蹬土,產1枚卵稍歇1-2分鐘,再產下一枚;一般產一窩卵需要14-30分鐘,產完卵即扒土蓋卵。一般年產2窩卵,少數可產斗窩,窩卵4-11枚。在孵化期中,卵徑逐漸增大,卵重也增加。幼體通常拱裂卵殼鈍端而出,頭部先出殼,出殼後便能迅速爬行,出殼當天便有捕食和飲水行為。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截止到2008年,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得白條草蜥的生活環境不斷地縮小,種群數量也日漸減少,應加以保護。

保護級別

白條草蜥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但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