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查村船型屋

白查村船型屋

白查村船型屋,位於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是海南保存最好、規模最大、年限最久的黎族傳統村落,占地面積160000平方米,所處時代待定。

白查村船型屋長而闊,茅檐低矮,房子分為前後兩節,門向兩端開,茅草屋中間立三根高大的柱子,兩邊立6根矮的柱子,村內還有一種小房子叫“隆閨”。白查村船型屋是幾千年來黎族民居建築的結晶,蘊含著黎族傳統村落中豐富的歷史、教育、科技、倫理、民俗、生態等歷史文化積澱和內在文化,在某些方面既表現了黎族先民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和生態觀又體現了黎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具有鄉土建築景觀價值。

2015年11月,白查村船型屋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海南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查村船型屋
  • 地理位置: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
  • 所處時代:待定
  • 占地面積:160000 m
  • 保護級別:海南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海南省人民政府
  • 編 號:3-6-3
歷史沿革,建築特色,主要建築,歷史文化,傳說軼事,活動建設,非遺文化,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海南地處中國最南部,擁有眾多島嶼、礁灘,海域遼闊,船型屋是黎族的傳統民居。在黎語中,船型屋被叫作“布隆亭竿”,意為竹架棚房。黎族世居海南島,在古時海上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海南島受外界的影響非常小,黎族的文化中還保存了很多古代的習慣,尤其是在船型屋的建造上。白查村船型屋即是在千年歷史中逐漸完善的,但其具體建設年代待定。
自宋至清代,黎族的船型屋的主要建造形式為乾欄式,屋子建於竹木之上,冬暖夏涼,上層供人居住,下層可以飼養家畜。從近代開始,黎族民居除了船型以外還出現了金字型屋頂,這是黎族人民從與周邊民族的交流過程中吸收而來的範式。
2009年,民房改造後,白查村原住居民搬遷至白查新村居住,原村子及白查村船型屋交由東方市文物局保管。

建築特色

白查村地處海南省西部丘陵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屬於山區向丘陵、平原過渡地域,植被茂密,共有船型屋89間,其中共有81間被列為文物且編號保護,類型主要為落地船型屋、半船型屋、隆閨和穀倉。其主要朝向是東西向,房屋又長又寬,茅草屋檐較為低矮,四面牆是用雜亂的樹枝砌成的方形,然後用稻草和泥巴糊在上面,屋子的前後門都是用木頭做的,大門入口處有一寬闊的前廳。房屋中間立有三根高大柱子將房子分成前後兩節,兩端都開門,房子兩邊還有六根矮柱。
  • 建築文化
白查村船型屋傳統民居是直接在平整的地面上栽樁立柱,分為前後兩節,大多數的船形屋長14.7米、寬6米,屋高3.2米。牆體用泥土築成,屋形狹長、屋檐低矮;四壁用樹枝紮成方格形,再用稻草和泥糊牆。船型屋房頂無脊,頂牆渾然一體,左右兩側的茅草自然垂到地面,前後兩端稍低,形成中間凸起、四周低垂的屋型。在屋子的前後各開一個門,不僅屋頂外形像船,船型屋的內部與船艙也很相似,人們前後進出如同在船艙一般,內部顯得較為通透,具有傳統的船形建築特徵。後來受到海南漢族傳統民居建築風格的影響,黎族將船形屋的屋頂升高,最高處形成屋脊,兩側屋頂向兩邊傾斜。
  • 人文景觀
作為海南黎族地區典型的傳統民居,白查村船型屋建築的文化元素凸顯了人文景觀特徵。船型屋分為前後兩節,門向兩端開,茅草屋中間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語叫“戈額”,象徵男人,兩邊立6根矮的柱子,黎語叫“戈定”,象徵女人,這代表了一個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組成的。
  • 自然景觀
白查村船型屋場景融入了黎族鄉村的鄉土性、生態性和傳統性,其自然景觀包含水系、池塘、農作物、草坡、植被等構建元素。在千百年來黎族日常生活中,船型屋如同母親的懷抱,庇護著一代一代黎族兒女,把他們養育成人。同時,黎族祖先們也意識到,他們生命的最大威脅不僅來自於強大的外族掠奪和野獸襲擊,還有日曬雨淋和寒冬的煎熬,因此,建築民居採用了船型風格,具有黎族鄉土獨特的自然景觀意象和原始生態特徵。

主要建築

白查村船型屋內部為竹木結構,藤條綑紮相連,無榫卯(除一間船型屋內部為榫卯抬梁式結構),建築入口為側面山牆處,設有前門和後門,部分無後門。建築尺寸為:長8至12.5米,寬4至6米,高2.6米至2.8米,門洞尺寸為70至90厘米×1.6米至2米,牆體厚為12至18厘米,屋頂或落地,或離地40至80厘米。室內空間多為單間或雙間,無家具陳設,僅遺留少許陶罐、竹簍、打穀機、農用工具等。屋頂多為裸露竹木結構與茅草,呈圓拱形,牆面多為黃色或紅色土泥牆,泥牆稻草肌理感強,地面為原土夯實。室內有電燈與煙霧感應器,配有滅火器。

歷史文化

傳說軼事

據傳,黎族民間流傳著一則關於丹雅公主的傳說。南海有一個小國,國中有位名為丹雅的公主,嫁了三個丈夫,三個丈夫不幸都死了。國內輿論紛紛,傳言她是掃把星下凡,要求處死她。國王不忍心,再加上丹雅公主已經懷有身孕,便將丹雅公主放在一艘小船上,流放海外。小船飄向茫茫大海,最終在海南島靠岸。丹雅公主為了躲避風雨,防禦野獸的侵襲,便將小船倒扣,再架上幾根木樁,這就是最古老的船型屋雛形。後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祖先,就模仿船的樣子建造房屋,名為“船型屋”。

活動建設

2022年9月,由東方市旅文局、東方市文化館組織開展的2022年黎族紡染織繡技藝研學之旅活動在江邊鄉白查村船型屋旅遊景區舉辦,該活動由來自東方市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黎錦技藝傳承人展示黎錦;同年11月,11月5日,“走進黎族”文化名家採風團到白查村,探訪船型屋的傳承和發展。

非遺文化

2008年,白查村船型屋的建造技藝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白查村船型屋及其周邊亦被海南省相關部門規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具體來說,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主要流程如下:首先以樹幹做樑柱,用樹杈進行承托,用紅白藤編搭房屋框架。然後用泥巴與稻草攪拌為一體做牆體主要材料,沿著等距分布的樹枝一層一層往上掛泥,逐層堆疊為牆,待陽光炙烤後形成堅硬牆體。最後在屋頂的構架上蓋上茅草,用藤條將茅草編織在一起,做成一個倒扣船型的拱形屋頂。

文物價值

白查村船型屋是海南保存最好、規模最大、年限最久的黎族傳統村落,其在黎族社會生活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是幾千年來黎族民居建築的結晶,蘊含著黎族傳統村落中豐富的歷史、教育、科技、倫理、民俗、生態等歷史文化積澱和內在文化,在某些方面既表現了黎族先民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和生態觀又體現了黎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具有鄉土建築景觀價值。

文物保護

  • 保護現狀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建築逐漸被鋼筋水泥式的現代建築所取代,以前居住在船型屋中的黎族民眾或離開家鄉到城市定居或在原居住地修建新式房屋,船型屋數量逐漸減少。整體上其保護情況不容樂觀,保護開發迫在眉睫。
截至2010年7月,由於白查村村民整體搬遷,原有的茅草屋因無人居住而日漸破敗,其中有不少用茅草鋪就的船型屋屋頂開了“天窗”,有的船型屋牆體開裂,一些糧倉甚至已經倒塌。
  • 保護措施
2000年,當地政府將白查村的所有茅草屋都保護性維修了一次,同時為了方便遊客參觀,也新建了公共廁所、涼亭、停車場等現代設施,修繕了幾段水泥路面。
2009年,東方市文物局接管白查村後,充分了解船型屋的特性,對船型屋進行開門通風處理,防止發生霉變,其後村子裡還將船型屋編號處理,將道路硬化處理。
2010年7月,東方市文體局決定給江邊鄉白查村每戶村民撥付3000元經費,用於修復和保護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茅草船型屋。
2013年,東方市江邊鄉在鄉村原址上進行住房改造,此前國家已經在當地設立保護點。
2022年3月,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東方市政府撥付財政資金,組織白查村村民自行修繕有破損的船型屋,利用中央傳統村落保護補助資金拆除現有電線桿及電線,改為地下線路,新鋪設1.5千米消防管道以及做好飲水設施等。
  • 保護單位
2015年11月,白查村船型屋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海南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 地址
白查村船型屋位於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
白查村船形茅草屋
  • 門票
白查村船型屋免費對外開放。
  • 交通
從東方市出發,沿海口—榆林(西)公路、S314線至白查村委會,再往白查村(舊)方向行駛約1.6千米即可到達白查村船型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