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音樂

白族的民間音樂主要是民間歌曲、歌舞音樂、大本曲音樂、吹吹腔音樂、器樂等。有些民歌比較鮮明地保持著白族民間傳統音樂特點;有些是由於和其他民族長期交往,在音樂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間音樂語言的基礎上,已逐漸吸收 融化了其他民族的民間音樂成分,從而形成了具有兩個民族音樂特點的歌調 。有些是由於白族與漢族長期相處,漢族的民歌在白族人民中也廣為流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族音樂
  • 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包括:民間歌曲、歌舞音樂、大本曲音樂
  • 音樂特點:每首歌詞 皆8句或7句為一段
白族簡介,音樂特點,音樂分類,器樂分類,音樂歷史,現代白族音樂,

白族簡介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 散居於雲南昆明、元江、邱北、南華、麗江、蘭坪、碧 江、維西、保山、瀘水等縣以及四川西昌、貴州畢節地 區。人口 1131124人(1982年統計)。白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語支,通用漢文。白族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 的交流源遠流長。據史載:唐貞元十六年(800),南詔王 異牟尋曾組織過龐大的樂舞隊,赴長安向唐皇室進獻歌 舞,演出《南詔奉聖樂》。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詔 王贈送過“龜茲樂”和“胡部樂”。明代實行屯田、移 民的政策,大量漢族人民遷居大理地區,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於洱海岸邊。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白族民間音樂 和漢、 、普米族的民間音樂相互交流,形成了密切的 聯繫。白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春節、三月街(農曆三月 十五~二十日)、繞三靈(農曆四月二十三~二十五日)、 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石寶山歌會(農曆八月 一~七日)、耍海會(農曆八月八日)等都是民間歌舞 的盛會。

音樂特點

白族民歌的歌詞結構,習稱“山花體”。每首歌詞 皆8句(其中第1句為襯詞)或7句為一段。8句歌詞的字 數是7775、7775;七句的字數是 775、7775。有時句中 字數有所增減,但都屬於“山花體”的變體。與歌詞結 構配合,旋律也由兩個樂段組成,第2樂段是第1樂段的 變化重複。

音樂分類

白族調 白語稱“白兒祜”,意為白曲,類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調”、“劍 川白族調”、“洱源西山白族調”以及昆明、元江、瀘 水等地的白族調等。①大理白族調。流傳於洱海周圍地 區,可對唱,亦可獨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聲徵 調式;女腔是五聲宮調式。男女對唱中,女腔轉男腔時, 前調do=後調sol,形成同主音轉調(個別村寨男女同唱 一調)。用真假嗓結合的唱法。女腔第 1、第 5句唱詞 最後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顫音上。除此特定顫音外, 其他聲音均較平直,鄉土氣息濃郁。如下例: ②劍川白族調。流傳於劍川、洱源地區。曲調質樸、流 暢,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亦可作為說唱曲調使用。 以真嗓演唱,用龍頭三弦伴奏,自彈自唱。音樂是六聲 羽調式,旋律起伏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進。劍川 白族調的結尾常先終止於骨架音mi上,隨後,三弦彈奏 尾聲式的結束句,才終止於主音。如下例: ③洱源西山白族調。流行於洱源縣西山地區及雲龍縣相 鄰的山區。音樂多為五聲音階羽調式,也是樂段的變化 反覆結構。男女聲均以真聲演唱。
白族小調 與白族調不同之處,在於愛情內容較少, 可以在家裡、街巷中演唱。如“泥鰍調”、“海東調”、 “麻雀調”、“栽秧調”等。
敘事歌 有流行於洱海四周的 大帛曲 (又稱“花 柳曲”),流行於山區的“打歌調”。此外,尚有風俗性民歌、兒歌,哄娃娃調等。
歌舞音樂 有“打歌調”、“霸王鞭調”、“耍龍 舞”、“耍獅舞”、“繞三靈”等,音樂都較歡快熱烈。
大本曲音樂 大本曲是白族傳統曲藝的曲種。其唱 腔按傳統的說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調”。“三腔”指 的是 3個藝術流派:流行於大理城南的稱為南腔;流行 於大理城北的稱為北腔;流行於洱海東岸的稱為海東腔。 “九板”指的是 9個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 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陰陽板等。 “十八調”指的是18首來自民間的民歌小調,是大本曲 的輔助唱腔,如老麻雀調、螃蟹調、放羊調、花子調等。 一般由1人演唱,1人彈三弦伴奏。 明清時代吹吹腔、大本曲劇本和唱本 吹吹腔音樂 吹吹腔是白族的傳統戲曲劇種,歷史 悠久,現稱白劇。其音樂屬於聯曲體。唱腔有小生腔、 鬚生腔、小旦腔、搖旦腔、英雄腔、醜腔、高腔、平腔、 二黃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嗩吶和打擊樂伴奏。

器樂分類

器樂 白族民間器樂曲主要有三弦曲、嗩吶吹打樂、 洞經音樂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葉等演奏 的曲調。
三弦曲 樂器有龍頭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見的漢族 三弦3種 通常演奏的三弦獨奏曲有 劍川白族調 、“洱 源白族調”、“泥鰍調”、“蜜蜂過江”、“過山情” 以及曲藝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擺三台”、“小擺三台” 等。
嗩吶吹打樂 白族人凡婚喪、廟會、年節、舞獅、 耍龍、賽龍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時,皆演奏嗩吶吹打樂。 樂器有白族大嗩吶、小嗩吶、過山號以及鑼、鼓、鈸等。 曲很多,經常演奏的有“栽秧調”、“耍龍調”、“迎 親調”、“拜堂調”、“送客調”、“大開門”、“小 開門”等。此外,洞經音樂也在白族人民中流傳較廣。
古典戲曲"吹吹腔"發展起來的"白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

音樂歷史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藥》、《洞雲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雲》、《蛇骨塔》、《殺州官》、《鉤曰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聖樂》在唐朝宮廷里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後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套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現代白族音樂

大理白族音樂將在美國唱響,白族歌唱家蘇錦弟亮嗓洛杉磯。2016年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的日子,大理著名白族歌唱家蘇錦弟、李建英等將用音樂在美國為大理獻上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受美國蒙納瑞克斯好萊塢公司邀請,白族歌唱家蘇錦弟《翹望大理》之二——美國洛杉磯聲樂作品展演將於10月8日在著名的好萊塢Art-Deco影院舉行,白族音樂將在大洋彼岸唱響。
蘇錦弟是我國著名的少數民族音樂家,被譽為“白族人民自己的歌唱家” ,能演唱、能創作,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實力派歌手。他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受過良好的音樂專業教育。他長期生活在白族聲樂地區,作品根植於民族民間藝術,民族音樂的記憶傳承。最基層民眾的喜怒哀樂就是蘇錦弟的音樂,他為大理人民創作、歌唱。他創作和製作過近百首歌曲,代表作《白族酒歌》在白族地區家喻戶曉、人人能唱。他當歌唱演員20多年裡,下鄉演出1000多場次,歌聲幾乎傳遍了大理的山山水水和村村寨寨,真摯的情感,優美的音調,如詩如畫的情景,讓人聽不夠、唱不夠。他還到新加坡、香港、泰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唱,他渾厚雋永的歌聲給海內外的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5年11月8日,作為第一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舉辦個人專題演唱會的白族歌唱家,蘇錦弟在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舉辦了《翹望大理》個人作品 經典歌曲演唱會。隨著演唱會的成功舉辦,大理元素一度成為了上海音樂界的熱詞。
目前,國外尚未有過白族音樂為主題的演出。蘇錦弟根植於民族民間藝術,土洋結合的歌唱、創作特點,加上其他歌手的合力演繹,將在美國颳起一陣“中國白族風”。此次展演活動還將借大理州建州60周年的契機,在美國宣傳、推介大理的生態文明、民族和諧和文化旅遊。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是此次美國洛杉磯展演活動的主要曲目之一,蘇錦弟將以此著重介紹大理著名的“民歌之鄉”“花燈之鄉”彌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