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飾工藝品

白族服飾工藝品

白族服飾工藝品,包括飄帶 首飾 童帽 頭巾 首飾等。山光水色,亮麗風流萃於一身的白族服飾,以風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華民族的服飾百花園中獨樹一幟,並以其形色俱佳的語言,向世人訴說著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族服飾工藝品
  • 特點:以白線為主,少用紅線
  • 民族:白族
  • 流行地:雲南大理
白族飄帶,白族首飾,白族童帽,白族頭巾,白族頭飾,白族繡鞋,

白族飄帶

白族挑花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系圍腰頭的帶子。帶端呈扁矛形,帶面由寬而窄,與腰頭加接處最窄。中老年婦女常用黑、藍色布料,少數用彩綢,較長且寬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藍色,一般用布料較短且窄。均用挑花裝飾,以白線為主,少用紅線。年輕人的飄帶挑花圖豐富,有花卉、飛禽等上百種。圖案千變萬化,帶端部位皆挑繡蝴蝶。

白族首飾

白族金屬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等白族地區。歷史悠久。早在清光緒年間,僅大理就有“三寶”、“三元”、“恆豐”、“福美”等鋪號十六家,能打制周圍白、漢、彝、苗等民族婦女、兒童佩帶的金銀首飾。有扭絲鐲、扁桃鐲、剪鏈、八仙、帽花、戒指、耳環、三須、五須、針筒、耳勺、牙籤、冠針、圍腰牌、蝴蝶、龍鳳等數十種。

白族童帽

服飾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南、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區。男女幼童頭飾。以魚尾帽為母體,演變出虎頭帽、貓頭帽、獅子頭帽、兔子頭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種形式。均以彩繡裝飾。常用圖案有梅花、菊花等。帽兩端綴以圓形銀飾,正前上方飾琥珀、瑪瑙製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種造型的銀飾品。有的在頭頂兩側裝彈簧繡球,在帽尾綴銀鈴。

白族頭巾

白族頭飾工藝品。方形。女用。流行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聚居區。按工藝可分為四類:
(1) 挑花頭巾。藍布底白線挑花,用幾何針法挑制各種圖案。青年人頭巾挑花艷麗、繁多。隨年齡增長,花紋圖案不 斷簡化。藍底白線挑花這一反彩線挑花的色調,是白族婦女頭巾最突出的特色。
(2) 刺繡頭巾。流行於洱源西山、喬後等山區。以天藍或淺綠色布為底, 邊為鋸齒形彩線挑花, 中間繡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紅大綠突出。
(3) 扎染頭巾。主要流行於大理周城地區。用白布以靛藍扎染。樸素、明快。
(4) 多層頭巾。流行於劍川三河、麗江九河等地。除有較簡單的藍底挑花外,多用頭巾包紮造型與層數區別長幼。少幼女童的頭巾為單層,用紅線紮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紅線將雙層頭巾在頭上環扎一周,翻披在後;婚後婦女則戴多層頭巾,少則八層, 多則十餘層。無論層數多寡, 最上邊一層定為藍色,挑制白花。老年人頭巾層數減至三五層,以黑線挑花。

白族頭飾

男子頭飾簡單。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都用藍、黑色頭。古時曾用八角巾作頭飾。保山阿石寨則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婦女頭飾複雜,常用的有魚尾帽、花頭巾、白纓穗、銀簪、冠針等。大理、洱源等地婦女頭飾、髮型隨年齡變化而變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為飾,少女以花頭巾、白纓穗、獨辮髮纏繞為飾,少婦以藍布挑花頭巾為飾,老年婦女則以黑布頭巾為飾。

白族繡鞋

刺繡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主要有三類:
其一為船型繡花鞋。盛行於大理海東、下關山區、洱源等地。以鞋體象木船得名。以船形為母體,演變出雞冠鞋、魚型鞋等。共同特點是:鞋頭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幫全部刺繡。常用圖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雞、蟹等動物。鮮艷奪目。
其二為圓口繡花鞋。即系帶圓口布鞋,各地均盛行。僅在鞋頭繡一組圖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對稱。上述兩類為婦女穿用。姑娘從小即學,一雙接一雙,日積月累,到婚嫁時已數十雙,甚至上百雙。接新娘的隊伍中有專人挑鞋,示新娘勤勞、能幹。
其三為繡花涼鞋,男女青年穿用。採用雪白布面與布殼粘合,剪成所需鞋幫形狀,滾上邊,繡以幾何圖案或二方連續圖案,以上革底,最後在鞋頭釘上繡球。通常只在節日盛會或趕集約會時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