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承恩
- 別名:老三
- 出生日期:1833
- 逝世日期:1862
個人概述,生平,歷史事件,影響,白承恩墓,
個人概述
白承恩(1833—1862),北港宰清鄉四十二都(今騰蛟鎮) 湖竇村人。小名老三,出身貧苦。拳勇有謀,豪俠尚義。早年流落江湖,星命賣卜為生。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市) 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回響。白承恩在投奔天京途中遇到了太平軍, 拜上人營,隸屬李世賢麾下,為“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而戰。
生平
白承恩遊走江湖多年,熟悉三江兩浙地理人情,結交三教九 流人物,足智多謀,行陣有法,深得李世賢賞識重用,他來自社會底層,與部下同甘苦,士卒樂於聽命,紀律也很嚴明。1860年參加了摧毀清朝江南大營、東征蘇常和嘉興解圍等戰役,迭著戰功。經侍王李世賢保舉,這年12月8日幼天王降詔,褒封為 天朝九門御林開朝勛臣臁天燕。1861年隨侍王李世賢轉戰皖南、贛東北,東向長驅人浙,攻克金華,全面開闢浙江根據地,敘功晉爵通天福。
歷史事件
浙南金錢會以白承恩為奧援,與太平軍早有聯繫,互通聲氣。1861年8月乘太平軍進取浙江的有利時機,在錢倉起義回響,曾一度攻人溫州府城,這時李世賢用大包抄戰術,兵分兩路,一路遣廣東天地會來歸的“花旗”部隊占領處州府城(今麗水市),一路自率大軍占領台州府城(今臨海市),從東西兩面會攻溫州。金錢會派人齎道、府印向處州太平軍求援,“花旗”將 領不明大義未予支持。白承恩奉命由東陽白楊山(今屬磐安縣) 抄小路來到處州,引導“花旗”部隊,於1862年1月12日占領青田海溪,作進軍溫州的準備。
1862年2初,金錢會起義失敗。太平軍應趙起之請,東路李尚揚部經仙居、黃岩占領樂清。前鋒逼近溫州府城。西路軍的先頭部隊由白承恩率領,於2月16日從海溪出發。冒著風沙嚴寒,斬關奪隘,打下海口,第二天沿甌江東下,大敗清總兵特保部於練岙,18日占領青田縣城。2月27日,西路軍左旗自青田越天長嶺,經太平嶺挺進溫州,當時金錢會新敗,永瑞河鄉的農民革命力量受到嚴重摧殘,清軍和團練的反動勢力比較強大,溫州府城久攻不克,太平軍遲遲未能南下瑞平。足智多謀的白承恩,乃計出奇兵,親率右旗精銳經由間道,於3月16日越白沙嶺到瑞安河上橋.(今湖嶼橋鎮),突人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飛雲江小港。次日,白承恩在大嶺大擺荷包陣,計誘敵人,大敗地主團練“白布會”,斃其頭目孫詒谷,乘勝進駐潮至(今潮基鄉)。
影響
平陽籍太平天國將領白承恩,是平陽人民的驕傲。白承恩是19世紀中期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中心的農民起義高潮中湧現出來的一個英雄人物。他的革命活動,同浙南金錢會和浙南太平軍的鬥爭緊密聯繫在一起,因而在溫州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30年來,他的傳奇般的英雄業績,一直為廣大人民民眾所景仰和傳頌。白承恩的忠骨,原埋於雷橋東側,後經他的族人遷歸故鄉湖竇安葬。1988年市、縣支持當地民眾,重修白承恩墓,新建天福亭,立碑紀念,列為縣級文保單位,碧血千秋,功垂不朽!
白承恩墓
白承恩墓位於騰蚊鎮湖竇村口,原葬犧牲地瑞安雷橋,後族人將其遺骨帶回,埋天祖墓旁,1989年移葬於現址,墓碑為原北京市政協主席白介夫書,墳前建有以白承恩官銜命名的“天福亭”、蘇步青書其亭名。現在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著名的旅遊、文化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