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底上的黑色方塊

白底上的黑色方塊

輻射主義在抽象道路上的探索,導致了一種純粹而徹底的抽象藝術——至上主義的誕生。至上主義的靈魂是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1878—1935)。1913年,他在白紙上用鉛筆畫了一幅《白底上的黑色方塊》。這一簡約新穎的構圖成為至上主義產生的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底上的黑色方塊
  • 類別:鉛筆素描 、 名畫
  • 作者馬列維奇
  • 年代:1913年
  • 屬地:聖彼得堡俄羅斯國立博物館藏
基本信息,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白底上的黑色方塊
《白底上的黑色方塊》《白底上的黑色方塊》
【類別】鉛筆素描 、 名畫
【年代】1913年
【作者】馬列維奇
【屬地】 聖彼得堡俄羅斯國立博物館藏

簡介

在現代繪畫史上,馬列維奇是第一位創作純粹幾何圖形的抽象畫家。他生於基輔,童年在烏克蘭度過。他曾就讀於基輔美術學校,1904年進入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校學習。
在繪畫上,他在嘗試了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風格之後,形成“農民馬列維奇”風格。該風格的作品以稚拙的手法描繪俄國農民,使形象看起來粗拙僵硬,並在正方形構圖中取得沉靜有力的效果。後來,他又轉向立體主義,畫面形象愈加趨於幾何化,色彩鮮明且對比強烈。這一風格的作品,如《雪後鄉間之晨》、《磨剪刀的人》,對物象進行了幾何型處理,這與萊熱後期繪畫的機械立體主義風格具有相似之處。這種畫風,與他以後至上主義的幾何抽象構圖具有某種內在聯繫。
1913年,馬列維奇畫出了著名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塊》,這是至上主義的第一件作品,標誌著至上主義的誕生。馬列維奇在一張白紙上用直尺畫上一個正方形,再用鉛筆將之均勻塗黑。這一極其簡約的幾何抽象畫,於1915年在彼得格勒的《0、10畫展》展出,引起極大轟動。觀眾們在這幅畫前紛紛嘆息,“我們所鐘愛的一切都失去了。……我們面前,除了一個白底上的黑方塊以外一無所有!”不過在馬列維奇看來,畫中所呈現的並非是一個空洞的方形。它的空無一物恰恰是它的充實之處;它孕育著豐富的意義。
馬列維奇認為,觀眾之所以對該畫難以接受,是因為他們習慣於將畫視為自然物像的再現,而沒有理解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在他看來,“拉斐爾魯本斯倫勃朗等人的繪畫,對於批評家和公眾來說已變得只不過是無數‘物體’的團塊,這個團塊掩蓋了這些畫的真正價值,即產生它們的感情。……倘若能夠抽走這些大師作品中所表現的感情——亦即它們真正的藝術價值所在——把它藏起來,那么公眾、批評家和藝術學者連想都不會去想它。”(馬列維奇著,鄒春梅譯:《至上主義》,《世界美術》1990年第1期,第7頁。)
白底上的黑方塊是馬列維奇表現非客觀感情的第一個形式。方塊:感情,白底:超越此感情的空間。在這裡,藝術沒有死亡,而是萌發出了新的革命性意義。
1927年包浩斯出版的叢書對至上主義有一個基本詮釋:“再現一個物體本身(客觀性是再現的目的)是與藝術無關的東西……所以對至上主義者來說,它提供最充分的純粹感情的表現,同時又取消習慣上接受的對象。對象本身對他來說是無意義的;而有意識的觀念也是無價值的。感情是決定性的因素……藝術因而達到了非客觀的表現——達到了至上主義。”簡單地說,至上主義是創作藝術中感情的至高無上。在至上主義看來,繪畫作品中的要素不再源自客觀自然物象,而源自畫家“什麼都不用”地創造;作為獨立整體的作品,其存在只取決於其自身,而不取決於它可能描繪的它之外的任何東西;一件長久不衰的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只在於它所蘊含的感情。“客觀世界的視覺現象本身是無意義的;重要的是感情,是與喚起這種感情的環境無關的感情本身。”(馬列維奇著:《至上主義》,《世界美術》1990年第1期,第6頁。)
馬列維奇認為,長久以來藝術一直支離破碎地與諸多非藝術因素交織混雜在一起,而無法獲得真正的純粹造型。他要進行變革,把繪畫從一切多餘的及完全不相干的雜質中解放出來。這一變革的第一步,就是在畫中尋找一種最樸素的元素,這一元素就是那個黑色的方塊。
為什麼它是方塊呢?
因為畫家認為方塊表現了人類意志中最明確的主張,表現了人類對自然的戰勝。它最為直接地表現了人的感情世界。
為什麼要用鉛筆將之塗為黑色呢?
“因為這是人類感情所能做的最粗簡的表演。”(馬列維奇語。轉引自尼古斯·斯坦戈斯編著,侯瀚如譯:《現代藝術觀念》,四川美術出版社,第149頁。)
那么,襯托黑色方塊的白底又蘊含了什麼意義呢?
它象徵了外在空間的無限寬廣,更象徵了內在空間的無限深遠。它是一片虛無空曠的“沙漠”,充滿非客觀感覺的精神的“沙漠”。
《白底上的黑色方塊》不僅對馬列維奇本人意義重大,而且對整個現代藝術史影響深遠。它是非具象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此後,馬列維奇進一步發展出至上主義繪畫的一整套語言體系。他用圓形、方形、三角形、十字交叉這些至上主義基本成份及簡單明快的顏色組構出許多畫面,展示了至上主義方塊的多樣性。
1918年,經過一個較為複雜的時期後,他回歸簡化,達到輕靈簡約的巔峰。
馬列維奇於1920年對至上主義的發展作了總結:“按照黑色、紅色和白色方塊的數量,至上主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黑色時期、紅色時期和白色時期。……這三個時期的發展過程是從1913年至1918年,它們都是以純粹的平面發展為基礎。”(轉引自薩拉比亞諾夫著,杜義盛譯:《馬列維奇與二十世紀早期美術》,《世界美術》1990年第1期,第11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