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鱷魚頭化石是茂名市博物館藏品,屬白堊紀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堊紀鱷魚頭化石
- 館藏地點:茂名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白堊紀
- 尺寸:長30cm,寬14cm,高6cm
白堊紀鱷魚頭化石是茂名市博物館藏品,屬白堊紀化石。
白堊紀鱷魚頭化石時代:白堊紀尺寸:長23cm,寬14.5cm,高9cm...
白堊紀鱷魚頭化石 白堊紀鱷魚頭化石是茂名市博物館藏品,屬白堊紀化石。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最近在尼日的泰內雷沙漠發掘到一具巨型鱷魚的化石。這種鱷魚的學名叫“sarcosuchus”,就是“鱷魚之王”的意思。與此同時,這些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這隻生存在水中的鱷魚堪稱為“龐然大物”。它長約11.65米,重達10噸,而且,這隻鱷魚與恐龍同處一個時期——白堊紀,是當時最兇猛的...
科學家們給這種鱷魚化石命名為巴卡蘇吁斯(音譯,Pakasuchus) ,意即:像貓的鱷魚。巴卡的出現時間早於一般貓類,屬於一種已經滅絕的白堊紀鱷魚科。白堊紀時期,非洲-阿拉伯大陸,印度、馬達加斯加島、南極洲、澳大利亞和南美共同組成了神秘的南半球超級大陸——岡瓦納古陸,岡瓦納大陸雖然沒有很多白堊紀時期的哺乳動物...
上白堊統中部的康尼亞克、桑頓和坎潘3個階合稱為森諾階。在這12個階中可劃分出53個菊石帶,又以浮游有孔蟲和鈣質超微化石做為白堊系分階、分帶以及洲際對比的重要依據。目前的科學文獻一般將白堊紀分為晚、早兩世,總計12期,都以歐洲的地層為名,從最晚到最早細分如下:晚白堊世 Ⅰ.馬斯特里赫特期:70.6 ±...
最新發現的骨骼化石代表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個體,從體型較小的幼體至體型較大的成年體。它們的肢體像陸地蜥蜴,長著扁平、類似鱷魚的頭骨,它們的尾部不同於其它滄龍物種。滄龍是兇殘的海洋獵手。第一具化石於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被發現。在約7000萬年到6600萬年前白堊紀,一群活躍的滄龍生活在海洋中,其演化...
屬名由古希臘文的野豬(kapros)與鱷魚(souchos)構成。豬鱷的嘴部有大型犬齒型牙齒,外型類似野豬的長牙,這也是它們的屬名來源。在同分研究里,賽里諾等人還命名了鴨鱷、薄煎餅鱷,都是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非洲。根據發現的頭顱骨化石,豬鱷被推測身長約3-3.5米。上頜、下頜的前段有數顆大型犬齒型牙齒,當嘴...
似鱷龍屬(屬名:Suchomimus)是種大型棘龍科恐龍,擁有類似鱷魚的嘴部,生存於白堊紀阿普第階晚期的非洲,約為1億2100萬年前到1億1200萬年前。敘述 不像大部分的大型獸腳亞目恐龍,似鱷龍擁有非常長的低矮口鼻部,狹窄的頜部有約100顆牙齒,這些牙齒並不是非常銳利,但稍微往後彎曲。前額有一小角飾。口鼻部...
似鱷龍意為“鱷魚模仿者”,擁有類似鱷魚的嘴部,生存於中白堊紀的非洲,約為1億2000萬年前到1億1000萬年前。似鱷龍的脊椎有高大的延伸物,最高處位於臀部,它們可能撐者由皮膚構成的帆狀物或背脊,類似棘龍,但沒有棘龍那樣高大。似鱷龍是種巨大且強壯的動物,它們的前肢強壯,手部有... 科普中國中國科協科普中國...
鱷目在進化史上具重要的科學價值。它是史前期恐龍類剩下的活線索,與鳥類是最近親。曾發現過許多鱷類化石。鱷目的4個亞目中已有3個亞目絕種。上三疊紀最古老的原鱷與槽齒類極其相似。侏羅紀、白堊紀的中生鱷上顳窩很大,內鼻孔前移到口蓋骨與翼骨間。侏羅紀、白堊紀的海生鱷具槳形短前肢與有鰭而末端銳曲的...
戴維·克勞斯說:“鱷魚從白堊紀晚期日趨多樣化,大到5米長,小的不足1米,以適應不同生存環境的需要。 建立滅絕物種和現代動植物之間的關係,有助於研究過去的地理結構。以往北半球發現的化石比較豐富,在馬達加斯加的發現之前,有關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的化石非常少。對物種在南半球跨大陸發現的早期理論認為,在...
這些特性可能是鱷魚能夠存活過白堊紀末滅絕事件的關鍵。 [8] 在滅絕事件過後,造成許多空缺的生態位,生態系統花了長時間才恢復原本的多樣性。 [2] 微生物群 在鈣質微型浮游生物的化石記錄中,白堊紀末滅絕事件是最大規模的集體滅絕之一;鈣質微型浮游生物形成的鈣質沉積層,也是白堊紀的名稱來源。這次滅絕事件對鈣質...
恐鱷(學名:Deinosuchus),體長大約10米。是種已滅絕大型鱷類,屬於短吻鱷超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東部海岸地區。恐鱷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恐怖的巨鱷”, 恐鱷是史上出現過最大型的鱷類之一,會以小型恐龍為食。發現的恐鱷化石主要以頭骨為主,但是也有腿骨和脊椎骨。簡介 在過去的幾億年中,地球上出現...
鱷龍,是一種史前大型爬行動物,屬於蜥形綱—鱷龍屬——鱷龍種,鱷龍可能生活在晚三疊紀時期,或者侏羅紀(發現的最早化石來自侏羅紀)。尚不完全清楚它與其他爬行動物的關係。基本信息 名稱:鱷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10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非洲 腳上擁有大彎爪作為捕獵武器,具有很快的速度,據測可能成群地發動...
塞利諾與鱷魚化石 塞利諾自2000年起就開始在北非沙漠中探索古鱷魚的蹤跡。塞利諾表示,“我們都知道超級鱷魚是所有鱷魚中的龐然大物。但是,我們對於白堊紀中存在的許多生物仍知之甚少。”其他相關 豬鱷 在此次新發現的古鱷魚物種中,豬鱷應該是最兇猛的一種。它們身長大約有6.1米,全身披甲,擁有鋒利的牙齒,以捕獵...
鱷龍科是離龍目最常見的一科,也是這群生物的代表,鱷龍在1876年由Cope首次被描述,來自於蒙大拿州的晚白堊紀地層。外形區別 鱷龍外表類似恆河鱷或馬來長吻鱷。這動物的頭骨有長而細的口鼻部,布滿小而銳利的圓錐狀牙齒。這導因於鱷龍與恆河鱷擁有相似的生態位:在河流與沼澤中獵食小型水生獵物。這是個Evolutionary ...
酷拉龍,這種狀似蠑螈的肉食性兩棲類,在前白堊紀時期居住在南極地區。簡介 名稱: 酷拉龍 拉丁文名: Koolasuchus 體長: 長五米,高約三十厘米 體重: 0.5噸 名字的意義:酷拉鱷魚 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生存地點: 南極地區 辨認要決: 頭上十字交叉的感知槽 種類: 兩棲類·迷齒類 形狀...
最初工作人員以為這一碎片屬於島上已知最大的白堊紀鱷魚嬰兒頭骨的一部分。然而,三個月後,當也來懷特島尋找化石的奧斯汀·內森(Austin Nathan)和芬利·內森(Finley Nathan)在同一片區域發現另外一塊小頭骨碎片時,一切都改變了。兩人也將化石碎片——事後發現它其實是口鼻部分——交給恐龍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滄龍屬(學名:Mosasaurus)意為“默茲河的蜥蜴”,是滄龍科的一個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滄龍生活於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約7210萬至6600萬年前)的北半球海域。第一具化石於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被發現。滄龍曾經被歸類...
安地達克龍(D. andiniensis):生活於晚侏羅紀(晚提通階)至上白堊紀(早貝里亞階)。化石於1987年發現於阿根廷內烏肯省,但在1996年才建立名稱。兩個近年發現的頭骨,口鼻部短而高,顯示安地達克龍在地蜥鱷科(最適應海洋生活的鱷魚)中相當獨特;也使安地達克龍有“哥吉拉”的暱稱。拉伯氏達克龍(D. lapparenti)...
印度鱷龍(學名Indosuchus)是阿貝力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約7,000萬到6,500萬年前)。它是原始的獸腳亞目,是阿貝力龍的近親。印度鱷龍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它約有6米長,頭顱骨上有平冠。屬名的意思是“印度鱷魚”,因最初它被認為是鱷魚的一類而非恐龍。簡介 模式種是盜印度...
新離龍類的鱷龍科與Simoedosauridae科被發現存活在白堊紀到中始新世,顯示這群生物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鱷龍的牙齒、脊椎、以及其他骨頭,是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地層與懷俄明州的蘭斯組中的白堊紀沉積物中常見的化石。鱷龍出現的北界在阿拉斯加州北灣,顯示這地區在白堊紀是溫暖的。巨大鱷龍(Champsos...
新離龍類的鱷龍科與Simoedosauridae科被發現存活在白堊紀到中始新世,顯示這群生物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鱷龍的牙齒、脊椎、以及其他骨頭,是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地層與懷俄明州的蘭斯組中的白堊紀沉積物中常見的化石。鱷龍出現的北界在阿拉斯加州北灣,顯示這地區在白堊紀是溫暖的。巨大鱷龍(Champsos...
儘管身無禦敵武器,但遠遠就能看清敵友,它們在白堊紀早期結束時開始出現在大地上,到了白堊紀晚期在北半球非常繁盛。一般認為鴨嘴龍類大都過著哺乳子女的群居生活。胚胎化石 2022年5月,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學者,在國際學術期刊《BMC生態與進化...
這個標本的發現地點為恐龍公園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坎潘階;而該化石被威廉·帕克斯命名為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以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董事會主席Byron Edmund Walker爵士為名。儘管在埃布爾達省發現了副櫛龍的第一個標本,但它們的化石在該省仍然少見。除了模式標本以外,在恐龍公園組另發現了一個顱骨、以及三...
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重要變革。位於侏羅紀之上、新生界之下。白堊紀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沒程度最大的時期,在此期間北半球廣泛沉積了白堊層,1822年比利時學者J.B.J.奧馬利達魯瓦將其命名為白堊系。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