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達克龍
- 拉丁學名:Dakosaurus
- 界:動物界
- 科:地蜥鱷科
- 命名時間:1956
- 屬名意:為“撕裂的蜥蜴”
古生物詳情,體型,鹽腺,生態位,食性,發現過程,種類,Dakosaurus andiniens,
古生物詳情
體型
鹽腺
在墨西哥發現的不完整頭骨,其頭骨內有疑似鹽腺的腔室;地龍與地蜥鱷也有相同的鹽腺。但沒有確切證據顯示這些腔室內含鹽腺。
生態位
德國巴伐利亞州的Mörnsheim組(屬於索倫霍芬石灰岩,年代為早提通階)發現了5種海鱷類化石,其中包含巨達克龍、其他3種地龍、狹蜥鱷的化石。科學家提出這些海鱷纇的生態位不同,依此得以互相共存。達克龍與巨型地龍的體型大,口鼻部短,有鋸齒狀牙齒,似乎是當地的頂級掠食動物。纖細地龍、G. suevicus與真蜥鱷科狹蜥鱷可能主要以魚類為食。 德國南部的Nusplingen石灰岩層,年代較索倫霍芬石灰岩晚,屬於啟莫里階晚期。當地發現了G. suevicus與巨達克龍(D. maximus)的化石。與索倫霍芬的狀況相同,達克龍是頂級掠食動物,而G. suevicus主要以魚類為食。
食性
在海鱷類中,達克龍是唯一牙齒呈鋸齒狀、側向扁平,類似殺人鯨;達克龍的體型也比其他地蜥鱷類大。這些特徵顯示達克龍是種頂級掠食者。 達克龍的上顳孔(Supratemporal fenestrae)大,上顳孔可提供內收肌的附著點,這意味達克龍的咬合力大。達克龍的頭骨呈三角形,牙齒大、呈鋸齒狀、齒根深(類似上龍類),意味達克龍會采猛烈撕咬獵物身體的方式為食。
發現過程
在19世紀,達克龍的最早化石發現於德國,這些分散的牙齒曾被誤認為屬於獸腳亞目的斑龍。
達克龍的化石已在英格蘭、法國、瑞士、德國、波蘭、俄羅斯、阿根廷、以及墨西哥等地發現。另外在歐洲各地也發現達克龍的牙齒,年代屬於牛津階到凡藍今階。
種類
在達克龍屬中的物種包括:
巨達克龍(D. maximus):模式種,化石從西歐(英格蘭、法國、瑞士及德國)發現,生活於晚侏羅紀
(晚啟莫里階至早提通階)。
安地達克龍(D. andiniensis):生活於晚侏羅紀(晚提通階)至上白堊紀(早貝里亞階)。化石於1987年發現於阿根廷內烏肯省,但在1996年才建立名稱。兩個近年發現的頭骨,口鼻部短而高,顯示安地達克龍在地蜥鱷科(最適應海洋生活的鱷魚)中相當獨特;也使安地達克龍有“哥吉拉”的暱稱。
拉伯氏達克龍(D. lapparenti):生活於上白堊紀(凡藍今階)的法國。化石包含頭骨與顱後骨骼。種名是以法國古生物學家Albert-Félix de Lapparent為名。 在墨西哥的一個地層,發現了達克龍的不完整頭骨,年代為啟莫里階。
Dakosaurus andiniens
史前動物Dakosaurus andiniensis,是體長達13英尺(約合3.96米)、短吻且長了滿口致命牙齒的巨大鱷魚。2005年阿根廷發現一種1.35億年前全新的海生鱷,命名為Dakosaurus andiniensis,它頭部渾圓類似恐龍,身體卻象魚.
研究報告的撰寫人之一、美國俄亥俄大學的迪戈·保羅對此表示:“這種動物是鱷魚家族中體態最大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所有海洋鱷魚中,樣子最為怪異的一種。”研究報告主要撰寫人、阿根廷國立大學的祖瑪·蓋斯帕里尼也表示,這種巨鱷的身體結構和那些生活在約1.3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其它海洋鱷魚有著很大的差異。
保羅說,大部分鱷魚都長著長而狹窄的嘴及較小牙齒,這說明它們主要以體態較小的獵物為食。而新發現的“格斯拉”則擁有大的鋸齒狀牙齒,這顯示它們是一種能捕食大型獵物的食肉動物。保羅說:“這種身長約13英尺(約合3.96米)的巨鱷是一種頂級掠食者。它們在水中四處游弋,用鋸齒狀的大牙捕食並撕咬獵物,就像恐龍和其它食肉類的爬行動物一樣。”“格斯拉”還具有像船槳一樣的四肢和垂直向下的魚一樣的尾巴。它會有規律地浮出水面呼吸,然後又潛入海中。
報導說,以前人們曾發現了這種海洋巨鱷的骨骼碎片,而關於它的具體情況則來自一具1996年在阿根廷發現的保存完整的頭骨化石。一些研究人員對這具頭骨化石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發現這具頭骨的地區在侏羅紀時期曾是一個熱帶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