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克(台灣著名導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克,字明新。1914年2月1日生於廈門,畢業於福建省廈門大學教育系,其後曾任教於廈門廈南女子中學,因為喜愛戲劇辭去了教職工作,經廣西政府保送南京中央攝影廠學習一年;1937年考取公費留學莫斯科電影學院,但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能成行,後應廣西白氏宗親桂系軍人白崇禧將軍電召,到西南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任文化部,負責電影戲劇宣傳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克
  • 出生地:廈門
  • 出生日期:1914年2月1日
  • 職業:台灣著名導演
基本資料,個人簡介,主要作品,

基本資料

1945年,台灣光復後,隨著第一批接收人員來台,拍攝「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過程的新聞影片攝製工作,並負責接收日人留下的電影器材、設備和廠房,合併日治時期的「台灣映畫協會」和「台灣報導寫真協會」為「台灣電影攝製廠」,並擔任廠長,這是台灣第一座設備完善的電影製片廠,專門拍攝新聞影片並且配合政府宣導政令。

個人簡介

1955年春,籌拍第一部由台灣電影公司自製的台語片《繡球奇緣》,卻因遲遲未領到公司執照等故,未能完成;1956年完成台語片《黃帝子孫》深受歡迎,自此聲名大噪,卻也受到政治排擠鬥爭,於是離開「台灣電影攝製廠」。之後,時逢台語片起飛時代,白克也繼續參與民營片廠的台語片拍攝工作,自1956到1961年,六年之間參與十一部電影製作,1957年所拍的《瘋女十八年》則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第一部取材於社會新聞的台語片;1958年替信達公司編導的《生死戀》改編自法國名著「茶花女」,1959年則與林摶秋合導《後台》,描寫歌仔戲演員的辛酸。
白克不僅是台語片第一代導演,更是台灣第一代影評人,曾經應聘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為編導科、影劇科兼任教授,對於理論造詣甚高,常有影評發表於各大報章影劇版,資深報人、影評人黃仁先生在「台灣影評發展史」稱白克為影評的創始人。
1962年拍攝的《龍山寺之戀》轟動港台,本地及海外票房口碑俱佳,此時警備總部以「海外通諜,海外共產黨資助拍片」罪名拘捕白克夫妻,白克在獄中長期遭嚴刑逼供又染皮膚病,最後被迫認罪,處以軍法極刑,1964年2月22日過世。
白克導演拍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台語,被譽為「台灣電影的開拓者」、「台灣影評的創始人」,
二次大戰後,日本投降,父親來台負責接收日本人留下的攝影器材。他隨後成立台灣第一個電影製片廠,並擔任第一任廠長。
白克有自己的電影理念,他雖來自外省,卻認為電影在台灣要有發展,就必須走入民間。因此他主張拍台語片,並導演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台語片《黃帝子孫》。他不導戲時,也以白克為名,經常在各大報發表影評,廣受歡迎。資深影評人黃仁,在著作中稱他為「台灣影評的創始人」。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1956 《黃帝子孫》
1957 《台南霧夜大血案》
1957 《唐三藏救母》
1957 《瘋女十八年》
1958 《生死戀》
1958 《魂斷南海》
1960 《後台》
1960 《五月之戀》
1962 《阿丁大鬧歌舞團》
1962 《龍山寺之戀》
編劇作品
1957 《瘋女十八年》
1958 《生死戀》
1958 《魂斷南海》
1962 《龍山寺之戀》
美術作品
1959 《海埔春潮》
著作作品
1961 『電影導演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