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發現海門
- 作品出處:海門日報歷史文化叢書
- 作者:曹斌
海門價值,內容,
海門價值
作者:曹斌(海門市市委書記)
海門在哪裡?從天津的海河到廣東的潮汕;從浙江的椒江到寶島台灣,東部沿海,稱為海之門的有好幾個。我要說的海門,既有長江又有黃海,靠江靠海靠上海。它的面積有1000多平方公里,和香港差不多;人口逾100萬,約等於兩個澳門。這些地域特徵注定它與別處不一樣。
這就是江蘇的海門,被費孝通先生譽為“江海門戶通天下”的海門。
內容
那么海門人又來自哪裡?海門的南北兩地方言截然不同,南部說沙地話,屬吳語範疇,沙地人從江南來,住在長江邊。住在海邊的通東人屬土著居民,但通東話屬下江官話系統,深究起來,通東人是更為遠古的移民。南北兩種文化的長期碰撞與交融,造就了別具一格的江海文化。
史籍記載,海門於後周顯德五年(958)建縣。然而,在此之前,這裡發生過什麼,不僅知者寥寥,而且知之者也所知無幾。此後的一千多年來,雖然有著清晰的斷代脈絡,但是由於滄海桑田屢屢變遷,歷史留給後人的依然是一個個撲朔迷離的待解之謎,一片片難以拼接還原的破碎印象,一部部由無數個休止符號構成的不完整樂章。即使專修《嘉靖海門縣誌》的明代探花崔桐,也多有語焉不詳。這些缺失和謎團,正是我們今天發現海門的理由和魅力之所在。
發現的目的不僅僅為了再現亦真亦幻的昨天,更是為了創造最新最美的今天和明天。在我看來,“發現海門”至少有三大核心價值。
其一,多一分真知,少一分遺憾,這是責無旁貸的歷史命題。“發現海門”的歷史價值毋庸置疑。歷史的客觀無法改寫,歷史的殘缺卻可以補寫。“發現海門”,就是在補寫海門的歷史,修正某些史實偏差。縱然補得不夠完善和完美,但科學態度、求實精神、人文情懷有助於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精益求精。無法求證的,不妨留待探索。令人欣慰的是,在這方充滿滄桑的土地上,大浪淘沙,人文薈萃。從“曲項向天歌”的駱賓王,到“無邊波浪拍天來”的王安石和“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從“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我勸天公重抖擻”的龔自珍和“我踏金鰲海上來”的張謇……歷代文人的光芒千古不朽。
其二,多一點探究,少一點守望,這是只爭朝夕的文化使命。“發現海門”,其文化價值顯而易見。“發現海門”,是集新聞、文化界人士,歷史學者、廣大市民之合力拯救文化遺產的義舉、善舉和盛舉。文化遺產,有物質和非物質之分。海門的地域文化遺產,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精彩片段,搶而救之,時不我待。城市建設的突飛猛進,新農村建設的日新月異,使得歷史文化的背影漸行漸遠。文化部門正在普查文化遺產,而“發現海門”打的也正是文化組合拳之一。
其三,讓歷史觀照未來,以文化再造雄奇,這是與時俱進的現實歸宿。“發現海門”,為今日海門滾動增值。海門建縣雖然號稱千載,卻是被大自然割斷了歷史。海門的先民,篳路藍縷,開疆闢土;遷則行者無疆,居則隨遇而安,其堅韌不拔的意志,曠古鮮見。海門的先哲,勇者不懼,智者不惑,仁者無敵,富海納百川胸襟,抱強毅力行之志,創業有膽魄,守成有謀略,在野乃社會賢達,在朝能出將入相。21世紀,我們之所以能夠有崛起蘇中的底氣和跨江爭雄的勇氣,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今天建設全面小康,建設生態、文明、宜居城市,尤需豐厚的文化底蘊奠�,尤需傳遞這股大無畏的精氣神。我們增強文化軟實力,繁榮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旅遊產業,依然要對照歷史的鏡子,借鑑前人的智慧。“發現海門”,正是古為今用,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