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發宜興1
老境垂垂六十年2,又將家上鐵頭船3。
客留陽羨只三月4,歸去玉溪無一錢5。
觀水觀山都廢食6,聽風聽雨不妨眠7。
從今布襪青鞋夢8,不到張公即善權9。
客留陽羨只三月4,歸去玉溪無一錢5。
觀水觀山都廢食6,聽風聽雨不妨眠7。
從今布襪青鞋夢8,不到張公即善權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宜興:今屬江蘇省,在太湖西岸。
- 垂垂:形容將近、漸近,常與“老”連用。
- 將:攜持。鐵頭船:指船頭包有鐵的木船。
- 陽羨:宜興在秦漢時稱陽羨。
-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陽湖)中段的別稱。玉溪江邊的上饒,曾是曾幾僑居之地。這裡的“玉溪”代指作者故鄉。
- 都:總、全部。廢食:即廢寢忘食。
- “聽風”句:謂任憑它風雨連宵,也不會改變自己歸隱之意。這裡“風雨”實喻指國家危難的形勢。
- 布襪青鞋夢:指出世隱居之想和遨遊山水之願。布襪青鞋,指平民、隱士的生活。
- 張公:指宜興境內的勝跡張公洞。作者有《游張公洞》詩,云:“張公洞府未著腳,向人浪說游荊溪。”可見其風景幽勝。善權:指善卷洞,在宜興西南螺岩山上,與張公洞同為宜興境內的兩個古洞。
白話譯文
我雖然已經六十歲垂垂老矣,卻又要拖家帶口登船去遠行。
在陽羨暫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頭卻沒錢。
游山觀水到了廢寢忘食境界,風聲雨聲都不會影響我睡眠。
從今後在我這個平民的夢裡,不是到了張公洞就是游善權。
在陽羨暫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頭卻沒錢。
游山觀水到了廢寢忘食境界,風聲雨聲都不會影響我睡眠。
從今後在我這個平民的夢裡,不是到了張公洞就是游善權。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年)曾幾離開宜興之時。當時曾幾已年近六十,之前曾客居宜興數月,並作有《宜興邵智卿天遠堂》《游張公洞》等詩。
宋室南渡以後,曾幾的任職地方頻繁變換,先提舉湖北茶鹽,再徙廣西運判,又歷江西、浙西提刑,可謂經歷不少羈旅行役之苦。在紹興八年(1138年),又與其兄曾開因觸忤秦檜而一同被罷官。在寫這首詩的頭一年即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岳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抗金形勢發生巨大逆轉。於是曾幾產生了寄情山水乃至退隱山林的想法,從他的《宜興邵智卿天遠堂》詩中“問君許作鄰翁否,陽羨溪邊即買田”二句可以看出他曾有久居宜興(即陽羨)的願望。但他最終並沒有實現這個願望,於是在離開宜興時寫下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將家上鐵頭船。”首聯自敘年將六十而又有挈家遠行之舉,扣詩題“發宜興”。以垂暮之年而又攜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與老境之可仿不難想見。“又”字悽然,包蘊了宋室南渡以來一系列播遷流離、羈旅行役之苦。
頸聯承“歸去”,構想回到故居後的情景:“觀水觀山都廢食,聽風聽雨不妨眠。”曾幾南渡後曾先後寓居上饒(今屬江西)、山陰(今浙江紹興),這裡所說的“觀水觀山”之地,未詳所指,當指山水幽勝之鄉。回去之後,閒居無事,但以觀山賞水為務,遇到山水佳勝之處,恐不免因此廢寢忘食。這裡流露了對歸隱之地清絕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對賦閒生活的悵惘之情。表面上看,作者頗為閒適,實際上是故作排遣。下句的風雨,顯系代指時勢。“憂愁風雨”,本來是曾幾這樣的愛國士大夫的夙心,但卻說“聽風聽雨不妨眠”,似乎與己漠不相關,言外自含“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杜甫《去蜀》)一類感慨。所謂“不妨”,正是雖不應如此,卻不得不如此的意思。這一聯語調輕鬆,意態閒逸,骨子裡卻隱含一縷無可奈何之情。
末聯再回應題目並以此抒懷:“從今布襪青鞋夢,不到張公即善權。”作者以布襪青鞋為“夢”,表達了隱居山林的內心意趣。曾幾作詩以杜甫、黃庭堅為宗,他曾在《李商叟秀才求齋名於王元渤以養源名之求詩》其二中說:“老杜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論淵源師友,他時派列江西。”於此可見其言不虛。“不到張公即善權”一句既是實寫宜興之景,承接上聯之意,表露了對宜興山水的眷戀情緒;同時也是虛寫,借指他處之景,暗接此聯出句之意,表明以後要隱逸山野,縱情山水。
這首詩題為“發宜興”,但除首、尾兩聯照應、回抱題目外,頷、頸兩聯卻是想像歸家後的情景。詩人所要抒發的,是由“發宜興”所引起的身世之感,“紀行”並非主體,“述懷”才是中心。全詩正是圍繞著述懷這箇中心來進行整體構思的。
名家點評
作者簡介
曾幾(1084—1166),宋代詩人。字吉甫,號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其先居贛州(今屬江西)。入太學,後任將仕郎,賜上捨出身。南宋初,提刑江西、浙西。主張抗金,為秦檜排斥。後官至敷文閣待制,以通奉大夫致仕。諡文清。論詩與呂本中相類,亦主活法與頓悟。陸游曾師事之。有《茶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