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冠卷尾普通亞種

發冠卷尾普通亞種

發冠卷尾普通亞種(學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brevirostris)是鴉科卷尾屬的鳥類,是發冠卷尾的亞種之一。全長約32厘米。通體黑色,上體、胸部及尾羽具金屬光澤,酷似黑卷尾,但體型較粗大,外側尾羽顯著向上彎曲,從前額發出10餘條髮狀羽毛形成冠羽,尾為深凹形,最外側一對尾羽向外上方捲曲後,又朝內彎曲。棲息於中、低海拔的丘陵和山地林區,晨昏喜結群活動。多築巢於林緣高大喬木頂端的向陽枝椏上。食物幾乎完全為昆蟲,如甲蟲、蝽象、蟋蟀、蝗蟲等。分布於越南北部、寮國北部、緬甸、泰國和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發冠卷尾普通亞種
  • 拉丁學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brevirostris
  • 別稱:山黎雞,黑鐵練甲,大魚尾燕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卷尾科
  • 卷尾屬
  • 發冠卷尾
  • 亞種:發冠卷尾普通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Cabanis et Heine, 1850-1851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 徙,習性,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發冠卷尾普通亞種雄性成鳥(繁殖羽):全身羽絨黑色,綴藍綠色金屬光澤;前額、眼先和眼後呈絨黑色毛狀羽;耳羽絨黑色;前額頂基部中央著生十多條絲髮狀冠羽,其基部約1/3處發羽具細小絲狀分支;繁殖期間,絲髮狀冠羽最長者可達112毫米,並披向後頸伸延到上背部;頭頂前部兩側羽稍延長側冠羽;頸側部羽呈披針狀,具藍紫色金屬光澤;枕、後頸、背、肩和腰純黑色,稍沾金屬光澤;尾上覆羽和尾羽純黑色,尾羽具銅綠色光澤;尾呈叉狀尾,最外側一對末端稍向外曲並向內上方捲曲;翅飛羽及翅上覆羽純黑色,具銅綠光澤。下體純黑色;頦部羽呈絨毛狀;喉部具紫藍色金屬光澤的滴狀斑;腹及尾下覆羽微具光澤。
發冠卷尾普通亞種(圖2)發冠卷尾普通亞種(圖2)
雌性成鳥:體羽似雄鳥,但銅綠色金屬光澤不如雄鳥鮮艷;額頂基部的髮狀羽冠亦較雄鳥短小。
幼鳥:體型大小几與成鳥類似。全身羽黑褐或黑色,微沾金屬光澤;額頂基部的髮狀羽最長者22mm;翅和尾黑色,稍沾金屬光澤;最外側一對尾羽端稍外曲並上卷;翅角緣污灰白色;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下體黑色,喉、胸前端和頸側有數枚披針狀滴狀斑羽,並略具銅綠色閃光。
雛鳥:體重45g,全長123-215mm;體被黑褐色絨毛羽;翅長出初級飛羽,尾部開始長出尾羽,兩者均呈筆狀羽芽,被著筆狀鞘,長達20-28mm,鞘呈灰白色。
虹膜暗紅褐色;嘴和跗蹠黑色;爪角黑色。體重♂70-100g,♀70-110g;體長♂272-348mm,♀277-330mm;嘴峰♂27-41mm,♀28-38mm;翅♂157-187mm,♀154-179mm;尾♂132-164mm,♀134-160mm;跗蹠♂23-28mm,♀23-27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發冠卷尾為林棲鳥類,在中國西藏東南部墨脫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熱帶林區;在貴州活動于海拔350-1100米處;在陝西見於秦嶺南坡棲於丘陵以及高山上;在河北省和北京地區,夏季營巢繁殖於西部和西北部山區,在百花山北坡,棲息在海拔700—1500米之間,活動於丘陵及山區高大樹林中。

生活習性

遷 徙

發冠卷尾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每年4月遷來我國繁殖,4月末5月初到達北部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在北京地區首見時間在5月中旬,經過長途旅程,遷徙到達繁殖地區,多數已經配對而成對活動。

習性

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主要在樹冠層活動和覓食,樹棲性。飛行較其他卷尾快而有力,飛行姿勢亦較優雅,常常是先向上飛,在空中作短暫停留後,才快速降落到樹上,如發現空中飛行的昆蟲,立刻飛去捕食。鳴聲單調、尖厲而多變。還常見到成對相互追逐。雄鳥善鳴叫,聲音粗厲多變,鳴叫噪雜而喧鬧,成對邊飛邊叫,時而急速向上空飛行,在空中翻騰,爾後快速向低空作“燕式”滑翔。

食性

主要以金龜甲、金花蟲、蝗蟲、蚱蜢、竹節蟲、椿象、瓢蟲、螞蟻、蜂、蛇、蜻蜓、蟬等各種昆蟲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果實、種子、葉芽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越南北部,寮國北部,緬甸,泰國(留鳥,冬候鳥);烏蘇里斯克(雙城子)地區(11月偶見迷鳥)。 中國南部各省,西抵四川峨眉、雅安、西部康定及西南部,西藏東南部墨脫縣背崩,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北到陝西,甘肅,寧夏,山西中條山,河南西部,河北,北京西部山區(夏候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遷到繁殖地時多數已成對,到達後不久即開始占區和出現雌雄間的追逐行為。雄鳥在此時甚活躍和善鳴叫,有時站在巢區中樹頂枝上鳴叫,有時邊飛邊叫,鳴聲粗獷而嘈雜。飛行時從棲木急速向上升入空中,而後急速翻身向下滑翔,或在空中作短暫停留,再快速滑翔向下落到原來棲木上。
發冠卷尾普通亞種(圖3)發冠卷尾普通亞種(圖3)
5月中下旬開始築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通常營巢於高大喬木頂端枝權上,距地高3-10米,巢呈淺杯狀或盤狀,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鬚根、樹葉、細枝、松針、植物纖維、獸毛等材料構成,多數無任何內墊,少數墊有少許羽毛和獸毛。巢的大小為外徑14-16cm×16-18cm,內徑9-10cm×10-12cm,深5.57(5.0-6.5)cm,高8.36(7.0-10.0)cm。領域性甚強,其領域大小隨環境而變化。在北京西山的觀察,在海拔700-1000米處的低山山腳地帶,巢間距在1千米以上;在海拔1500米山坡上的楊樹幼林林緣地區,巢間距僅300米。對進入巢區的同種或有威脅性的其他鳥類,如烏鴉、喜鵲、紅隼等,則急起驅趕,直到逐出巢區一定距離後才返回。
每窩產卵3-4枚,偶爾多至5枚,1年繁殖1窩,1天產卵1枚,卵多在每天清晨產出。卵的形狀有長卵圓形和尖卵圓形,純白色、乳白色或淡粉白色,被有橙色、赭紅色、淡紫灰色、灰褐色或淡紅色等不同顏色的斑點,尤以鈍端較密集。卵的大小為25-34.5mm×19.8-23mm,重6-8克。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6±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全身裸露,僅背部和頭頂著生有少許絨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留巢期20-24天。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部分地區種群數量較豐富,是重要的農林益鳥,應注意保護。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