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鯛

發光鯛

發光鯛(學名:Acropoma japonicum)是發光鯛科、發光鯛屬的一類魚類。體長橢圓形而側扁,腹面具U形發光器。頭大,頭後部稍突起。眼大。吻短。口大,斜裂,下頜稍突出,下頜縫合處不具棘狀突起;上頜末端及眼中部;上下頜前方均具犬齒,側邊、齶骨、鋤骨則具絨毛狀齒。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無棘。體被弱櫛鱗,鱗大而較不易脫落;側線鱗數43-45。背鰭兩個,相距頗近,第一背鰭具硬棘Ⅷ,第二背鰭鰭條Ⅰ+10;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基底小於最長之鰭條長,具鰭條Ⅲ+7;腹鰭略小,具鰭條Ⅰ+5;胸鰭長而低位;尾鰭深叉形。肛門周圍黑色,位於腹鰭末端之前。體呈銀白色,背側黃褐色;各鰭淡色。

發光鯛為近海暖溫性魚類。在中國東海主要棲息於北緯32°以南大陸架,主要在長江口至台灣北部。東海發光鯛春季主要分布在東海北部外海和南部近海,夏季分布集中在南部近海,秋季分布範圍擴大,集中在北部近海,冬季主要分布在北部外海和南部近海外側海區越冬。主食橈足類、糠蝦等及少量底棲端足類等。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印度尼西亞,北至朝鮮和日本。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黃海南部、東海、台灣海域、南海,在台灣發現於北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及小琉球海域。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背鰭Ⅶ,Ⅰ,Ⅰ-10;臀鰭Ⅲ-7;胸鰭14-15;腹鰭Ⅰ-5;尾鰭17。側奔霸櫃喇線鱗46-47。側線上鱗4,側線下鱗8。鰓耙(5-6)+16。體長為體高2.9-3.0倍,為頭長2.7-2.9倍。頭長為吻長3.6-3.7倍, 2.8-2.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8-1.9倍。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跨拒慨中大,背部平坦。吻短,小於眼徑。眼大,大於眼間隔,眼上緣近頭背面。鼻孔每側2個,橢圓形,位近眼前緣。口大,稍傾斜。下微突出。上頜齒絨晚趨盼毛狀,前端內側具1對向內彎曲的大犬牙;下頜齒1行,細小,縫合處具1對小犬齒。犁骨、齶骨均具絨毛狀齒叢。鰓孔大。前鰓蓋骨邊緣光滑。鰓蓋骨薄,邊緣膜狀。鰓耙細長,最長鰓耙長於鰓絲。體被弱櫛鱗,背鰭和臀鰭鰭膜上均無鱗,頭部僅在頰部和鰓蓋骨具鱗。側線完全,上側位,與背緣平行。
背鰭2個,相距頗近。第一背鰭第三鰭棘最長,其餘鰭棘漸次縮短;第一和第二背鰭之間具一獨立小棘;背鰭最長鰭條約與第三鰭棘相等。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第五鰭條民堡欠戲下方。胸鰭長,大於腹鰭。腹鰭短小,位於胸鰭下方。尾鰭分叉。肛門前位,位於兩腹鰭間的基部後方2/3處,遠離臀鰭起點。腹部具U形發光腺體。
體略呈赤色,腹部色較淺。液浸標奔霸謎本體棕黃色。肛門四周黑色。

近種區別

該種與東海大陸架外緣200米深水分布的圓鱗發光鯛Acropoma hanedai)相近似,但後者肛門呈黑色,腹部發光器後端至臀鰭正前方,腹鰭末端不達肛門,肛門至臀鰭起點之距短於至腹鰭起點距離。

生活習性

發光鯛為近海暖溫性魚類。在中國東海主要棲息於北緯32°以南大陸架,主要在長江口至台灣北部。東海發光鯛春季主要分布在東海北部外海和南部近海,夏季分布集中在南部近海,秋季分布範圍擴大,集中在北部近海,冬季主要分布在北部外海和南部近海外側海區越冬。主食橈足類、糠蝦等及少量底棲端足類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印店歸葛度尼西亞,北至朝鮮和日本。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黃海南部、東海、台灣海域、南海,在台灣發現於北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及小琉球海域。
發光鯛分布圖發光鯛分布圖

繁殖方式

卵球形,卵徑0.7-0.8毫米,油球無色,油球徑0.23-0.25毫米,卵黃龜裂、分離,浮性。最小成熟個體體長為60毫米。產卵期在9月前後。產卵海區推估在小於60米和100-150米海區。

主要價值

每年3、4月份閩南和台灣淺灘的漁獲物中有一定數量。魚體小,經濟價值祝霸不大,多作為魚粉原料,也可作釣魚餌料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印度尼西亞,北至朝鮮和日本。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黃海南部、東海、台灣海域、南海,在台灣發現於北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及小琉球海域。
發光鯛分布圖發光鯛分布圖

繁殖方式

卵球形,卵徑0.7-0.8毫米,油球無色,油球徑0.23-0.25毫米,卵黃龜裂、分離,浮性。最小成熟個體體長為60毫米。產卵期在9月前後。產卵海區推估在小於60米和100-150米海區。

主要價值

每年3、4月份閩南和台灣淺灘的漁獲物中有一定數量。魚體小,經濟價值不大,多作為魚粉原料,也可作釣魚餌料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