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鋸鱸

多鋸鱸

多鋸鱸,Polyprion americanus,亦稱石巴斯魚(stone bass),鱸形目(Perciformes)真鱸科(Percichthyidae)的大型灰色魚,分布於地中海及大西洋兩側,一般生活於近海。

基本介紹

多鋸鱸形態特徵,發光鯛科—多鋸鱸科、多鋸鱸屬,發光鯛,日本尖牙鱸(光棘尖牙鱸),圓鱗發光鯛,日本發光鯛,赤鯥,鱸魚外形特徵,鱸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多鋸鱸形態特徵

體高,頭大,下齶突出,可長達2公尺(6.5呎)左右,重36公斤(80磅)以上。常生活在漂浮的木頭及其他失事船隻殘骸物件近旁,以群集
其間覓食小型生物的魚類為食,故英文名意為“海難魚”。

發光鯛科—多鋸鱸科、多鋸鱸屬

發光鯛科,體延長,長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弧形,腹部輪廓與其同型。頭中大。眼中大。口大,斜裂;頜骨、鋤骨和齶骨均具呈絨毛狀齒,舌上有或無齒。體被弱櫛鱗;側線完全。背鰭有二個,分離,第一背鰭硬棘VII—X棘,第二背鰭具0-I棘及8-10軟條;臀鰭具II或III棘及7-9軟條;尾鰭叉形。本科分類尚有爭議,依據Nelson(1994)報導本科至少有7屬,包括發光鯛屬(Acropoma)、擬發光鯛屬(Apogonops)、赤鮭屬(Doederleinia)、軟魚屬(Malakichthys)、尖牙鱸屬(Synagrops)、新鯥屬(Neoscombrops)及尖牙發光鯛屬(Verilus)約25種;而花鯛屬(Symphysanodon)5種則暫時放於此科;另外包括一直具爭議之尖棘鯛(Howella)、多鋸鱸屬(Polyprion)及堅鱗鱸屬(Stereolepis),前者常被置於真鱸科(Percichthyidae)或獨立成一科,而後二者則常被獨立成多鋸鱸科(Polyprionidae),現依Eschmeyer(2000)將前者暫置於真鱸科,後二者置於多鋸鱸科。因此本科有8屬30種左右。近沿岸大陸棚斜坡底層中小型魚類,一般棲息深度在50-200公尺間,有些種類可達500公尺以上。發光鯛屬魚種於胸鰭下方具發光器。主要以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等為食。分布於世界三大洋。

發光鯛

發光鯛Acropoma japonicum Gunther體長橢圓形,被細弱櫛鱗,極易脫落。前鰓蓋骨邊緣光滑。肛門色淺,距腹鰭基顯著近於臀鰭起點。在腹鰭附近有一“U”字形發光器,呈黃色,埋於皮下。為暖水性能發光的底層小魚。體長一般在58~75毫米。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見於南海及東海。
發光鯛發光鯛

日本尖牙鱸(光棘尖牙鱸)

體長橢圓形而側扁。頭大。眼大。吻短鈍。口大,斜裂,下頜稍突出,上頜末端及眼中部;上下頜前端具犬齒,側邊、?骨、鋤骨則具絨毛狀齒。前鰓蓋骨後緣平滑,下緣具細齒;鰓蓋骨無棘。體被圓鱗,鱗大易脫落。背鰭兩個,互相分離,第一背鰭具硬棘IX,第I棘細小,第III棘最長,各棘前緣皆平滑;第二背鰭具鰭條I 9;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具鰭條II 7;腹鰭略小,具鰭條I 5,硬棘前緣平滑;胸鰭長而低位;尾鰭深叉形。體一致為黑褐色,腹部較淡。各鰭緣較深。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斜坡,深度約在100-800公尺間。肉食性。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非洲東部至夏威夷,北至日本。
日本尖牙鱸日本尖牙鱸

圓鱗發光鯛

體長橢圓形而側扁,腹面具U形發光器。頭大,頭後部稍突起。眼大。吻短。口大,斜裂,下頜稍突出,下頜縫合處不具棘狀突起;上頜末端及眼中部;上下頜前方均具犬齒,側邊、?骨、鋤骨則具絨毛狀齒。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無棘。體被弱櫛鱗,鱗大而較不易脫落;側線鱗數45-47。背鰭兩個,相距頗近,第一背鰭具硬棘VIII,第二背鰭鰭條I 10;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基底小於最長之鰭條長,具鰭條III 7;腹鰭略小,具鰭條I 5;胸鰭長而低位;尾鰭深叉形。肛門周圍黑色,位於腹鰭末端之後。體呈銀白色,背側黃褐色;各鰭淡色。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緣,深度約在100-500公尺間。肉食性,以甲殼類為主食。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及台灣。
圓鱗發光鯛圓鱗發光鯛

日本發光鯛

形態特徵與生長習性類似於圓鱗發光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東非,北至日本,南至阿拉夫拉海及澳洲北部。
日本發光鯛日本發光鯛

赤鯥

赤鯥,體長橢圓形而側扁。頭大,頭後部稍突起。眼大。吻短。口大,斜裂,下頜稍突出,下頜縫合處不具棘狀突起;上頜末端及眼中部;上下頜前端具犬齒,側邊、?骨、鋤骨則具絨毛狀齒。前鰓蓋骨具小棘,下緣具細齒;鰓蓋骨二扁棘。體被弱櫛鱗,鱗大易脫落;側線鱗數41-46。背鰭單一,具缺刻,具硬棘IX,第III棘最長,軟條10;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具鰭條III 6-8;腹鰭略小,具鰭條I 5;胸鰭長而低位;尾鰭淺叉形。鮮活時,體一致為赤紅色,腹部較淡。背鰭硬棘部和尾鰭具黑緣。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斜坡,深度約在80-200公尺間。肉食性,以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東北印度洋、日本、台灣、東中國海、阿拉夫拉海及澳洲北部。
赤鯥赤鯥

鱸魚外形特徵


體長而側扁,一般體長為30~40厘米,體重400~1200克、眼間隔微凹。其間鱸魚有4條隆起線。口大,下頜長於上頜。吻尖,牙細小,在兩頜、犁骨及齶骨上排列成絨毛狀牙帶。前鰓蓋骨後緣有細鋸齒,隅角及下緣有鈍棘。側線完全與體背緣平行、體被細小櫛鱗,皮層粗糙,鱗片不易脫落、體背側為青灰色。
腹側為灰白色,體側及背鰭鰭棘部散布著黑色斑點。隨年齡增長,斑點逐漸不明顯。背鰭2個稍分離。第一背鰭發達並有12根硬棘。第二背鰭由13根鰭條組成;腹鰭位於胸鰭始點稍後方。第二背鰭基部淺黃色,胸鰭黃綠色,尾鱔叉形呈淺褐色。

鱸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鱸魚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體中均產,東海、渤海較多。為常見的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發展海水養殖的品種。主要產地是青島、石島、秦皇島及舟山群島等地。漁期為春、秋兩 鱸魚做的青絲鱸魚。
季,每年的10~11月份為盛漁期。喜棲息於河口鹹淡水,也能生活於淡水。性兇猛,以魚、蝦為食。個體大,最大可長至30~50斤,一般為3~5斤。
鱸魚身長和普通的魚一樣三十到四十厘米,而它的體重卻比普通的魚要重好多,它的結構上看起來很複雜,不過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皮層粗糙可以很容易看出,鱸魚主要分布在一些海洋地帶、可見它是一種海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