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岱圖

登岱圖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登岱圖》。此圖畫山用筆揮灑自如,淡墨皴染中用濃墨點苔,流雲與突起的岩石相映襯,使山峰具有動勢。人物畫法有金農筆意,頭部較大,略為誇張,但刻畫精細,人物神態的沉穩與景物的動勢形成了對比,突出了人物的氣韻和心境,表現了畫家凝練的繪畫技藝。圖左下款識“揚州羅聘寫”。下鈐“寫真不貌尋常人”。畫幅及詩堂、裱邊有左宗棠、等人題詩。曾經鄧石如後裔鄧以蟄收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石如登岱圖
  • 作者羅聘
  • 朝代:清代
  • 形式:紙本墨筆
作品內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

作品內容

羅聘 鄧石如登岱圖 軸 清 紙本墨筆第一個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保存在岱廟的兩塊殘石記述了秦始皇兼併天下的赫赫功業。秦始皇在泰山上築壇祭天,表示歸功於天,叫做“封”,然後他下山後到山前的小山丘上又設壇祭地,這叫做“禪”。封建時代的泰山封禪由此拉開了帷幕舟慨膠求。秦始皇封櫃邀禪泰山,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的帝國,正式向天地隆重報告它的莊嚴誕生,泰山從此成為一統江山的神聖象徵。始皇之後,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朝中興之主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以及明朝的歷代皇帝,都曾親臨泰山封禪祭祀雄牛民格。鄧石如曾作《登岱》詩:“岱秩巍巍秉節旄,峻嶒直上走猿猱。一無所限唯天近,百不如人立腳高。過眼雲煙失齊魯,增封諸岳視兒曹。尊岩莫訝風塵跡,終古乾坤幾布袍。”(《完白山人詩存》)圖中所繪正是此詩的意境,取日觀峰頂一角,懸崖之下,雲煙繚繞,身處此景,鄧石如思緒萬千。畫家在圖中深刻地揭示了鄧氏當時的心情,故被鄧石如視為珍愛之物。《完白山人詩存》中記:“余(鄧石如)與兩峰遇於京師,兩峰為作《登岱圖》,因作篆以報之。”文中所說的印便是此圖中的“寫真不貌尋常人”,可見兩人的友誼之深。

創作背景

在帝王封禪的同時,泰山也包容著廣博的人文精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折射出兩千年前中國聖賢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拔地而起的泰山,點燃了詩人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激情。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在其翰墨淋漓的禁廈埋藝術生涯中三繪《登岱圖》,更是與泰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作品賞析

第一幅《登岱圖》是羅聘山水畫中的扛鼎之作。畫中山石突兀,絕谷幽深,林木蒼翠,山道逶迤,房舍儼然。整幅畫氣勢磅礴。羅聘作此畫時,尚無緣一攀泰山,這幅氣象萬千的山水長卷只是據友人的描述再加以自己想像、渲染而成。故與其說是“登”岱之卷,不如說是作者胸中泰山之影,筆墨中的一峰一巒,一溝一壑,都傾注了畫家對東嶽的無限神往。
二繪《登岱圖》時,正值羅聘的摯友朱孝純被朝廷任命為泰安知府,主政東嶽,邀其前往。這一次,羅聘披風冒雨,三次攀躋岱岩,徘徊於雲峰深處,身凌絕頂之上,尋幽訪勝。泰山的朝暉夕陰,曉嵐夜雨,無不融入畫家的莽蕩心胸。他曾長嘯天門,“口誦白也詩”,“倒聽松風瀉”;他曾訪碑松林,“獨立松鳧中,看碑獨無語”;他曾振衣待日,“夜半看日出,天海一蕩漾”……然而,令人萬分遺憾的是,羅聘辛辛苦苦三個月為泰山留下的《登岱圖》以及詩集後來竟失傳,成為泰山畫史上的千古憾事!
晚年的羅聘又一次提起摹繪泰岱的畫筆。這一次,羅聘有幸重逢了篆刻巨匠鄧石如,遂畫了幅《鄧石如登岱圖》贈予友人。康有為《跋〈鄧完白山人登岱圖〉》詩:“雲氣蒼茫日觀峰,登高望海若能從。精神飛揚天地外,始識畸人亦奇松。”畫中那獨立於萬仞之巔的老者,抒寫的正是羅聘對泰辯煉背山難以泯滅的記憶和無限的追愚多兆懷。
“泰山何其大,萬物都歸納。泰山何尊嚴,萬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觀。”羅聘三繪《登岱圖》的真摯情感為泰山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泰山的“大”,表露在雄偉壯麗的景觀上,更融入進這真摯的人文精神中。
泰山腳下通天街的盡頭就是岱廟。岱廟是封禪活動的起點,也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的落腳之處。廟內建築群突出了一條長達400米的南北中軸,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這些主要建築沿著軸線依次展開。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之一的天貺殿,高聳於露台之上,顯示出神權和皇權合一的嘗灑去至高無上的尊嚴。
“泰山何其大,萬物都歸納。泰山何尊嚴,萬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觀。”羅聘三繪《登岱圖》的真摯情感為泰山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泰山的“大”,表露在雄偉壯麗的景觀上,更融入進這真摯的人文精神中。
泰山腳下通天街的盡頭就是岱廟。岱廟是封禪活動的起點,也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的落腳之處。廟內建築群突出了一條長達400米的南北中軸,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這些主要建築沿著軸線依次展開。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之一的天貺殿,高聳於露台之上,顯示出神權和皇權合一的至高無上的尊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