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生於頸部的一種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頸部皮肉間可捫及大小不等的核塊,互相串連,其中小者稱瘰,大者稱癧,統稱瘰癧。俗稱癧子頸或老鼠瘡。多見於青少年及原有結核病者,好發於頸部、耳後,也有的纏繞頸項,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延及鎖骨上窩、胸部和腋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癧
  • 拼音:lì
  • 筆畫:9
  • 解釋:感染性外科疾病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瘰癧之名始見於《靈樞。寒熱篇》,以後歷代文獻多有記載。其中宋代《瘡瘍經驗全書》中對瘰病的發病部位及臨床發展過程作了詳細描述。現在多按發病情況分為急性、慢性兩類。急性的多因外感風熱、內蘊痰毒而發,屬頸癰(頸部皮間急性化膿性疾病)範圍;慢性的多因氣鬱、虛傷而發,為目前臨床上所指的瘰癧。相當於西醫的淋巴結結核。
病因 瘰癧的發生可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脾的運化功能(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使痰熱內生,於頸項結成核塊。或者病人原有肺腎陰虛,陰虛則火旺,熱灼津液為痰,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痰火互相凝結成核而生瘰癧。至病之後期,熱勝肉腐成膿,膿乃氣血所化,長期膿水淋漓,勢必耗傷氣血,因此瘰癧後期,有些病人虛損證候明顯。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郎擊切《集韻》《韻會》狼狄切,音歷。瘰癧。詳前瘰字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