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是1995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瘤型麻風
- 外文名:lepromatous leprosy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1995年
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是1995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是1995年公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1995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醫學名詞 第三分冊》第一版。1...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肉芽腫性疾病,又稱為Hansen病,主要累及皮膚、周圍神經、黏膜和眼組織。在眼部可引起兔眼、鞏膜炎、鞏膜外層炎、虹膜睫狀體炎等。麻風性葡萄膜炎主要發生於瘤型麻風。可引起虹膜睫狀體炎,表現為急性虹膜睫狀體炎、慢性虹膜睫狀體炎、粟粒狀虹膜麻風結節和虹膜大的麻風結節。病因 ...
瘤型麻風:主要表現為真皮內含有泡沫細胞肉芽腫,抗酸染色顯示泡沫細胞內有大量麻風桿菌。麻風菌素試驗 一種簡單測定機體對麻風桿菌抵抗力的方法,可以部分反映機體對麻風桿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和有無。結核樣型麻風多呈強陽性,瘤型麻風多呈陰性。該項檢查雖不能診斷麻風病,但對麻風病的分類和判斷預後非常有價值。鑒...
查菌陽性,麻風菌素晚期反應陰性。(四)界線類偏瘤型皮損有斑疹、丘疹、斑塊、結節和瀰漫性浸潤等,形態似瘤型,多瀰漫不清,呈淡紅或棕褐色。分布廣泛,不完全對稱。眉毛、頭毛均可脫落,晚期亦可形成“麻風獅面”。查菌強陽性。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陰性。(五)瘤型此型患者除皮膚及黏膜有廣泛損害外,晚期常侵犯...
(五)瘤型麻風: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六)未定類麻風: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類型轉變。檢查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製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後觀察反應...
麻風桿菌屬分支桿菌,菌體呈短小棒狀或稍彎曲,抗酸染色呈紅色,革蘭氏染色陽性。麻風桿菌在0℃可活3-4周,強陽光照射2-3小時便喪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鐘可滅活。麻風病人是本病的惟一傳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線類病人傳染性最強。麻風桿菌主要是通過破損的皮膚和呼吸道進入人體。人類對麻風桿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
麻風病的皮內試驗檢查方法:採用1:20試麻風菌素0.1ml注射於受試者前臂掌側皮內。正常值 陰性。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48h後注射局部出現紅斑直徑>10mm為早期陽性反應,3周后出現直徑3-5mm硬結為晚期陽性反應。此反應與機體抗麻風免疫力有一定關係。大多數結核型麻風為陽性反應。瘤型麻風由於細胞免疫力低,所以,多數...
麻風桿菌,也稱為韓森桿菌,菌體呈短小棒狀或稍彎曲,形態上麻風桿菌與結核桿菌酷似,具有明顯的抗酸染色特性,常在患者潰破皮膚滲出液的細胞中發現,呈束狀排列,是唯一仍不能人工培養的細菌。麻風患者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患者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患者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
氯法齊明(clofazimine)又名氯苯吩嗪,對麻風桿菌和其他的一些分支桿菌有抑菌作用。口服吸收不完全,吸收程度與藥物粒度和劑型密切有關。吸收後,迅速進入各組織,在血流中濃度甚低,自組織中釋放很慢,其消除半衰期約為70天。有約1%的藥物由尿排出,有少量藥物自汗腺、乳腺和皮脂腺排出。對於瘤型麻風和其他型麻風均...
沙利度胺膠囊,適應症為用於控制瘤型麻風反應症。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為沙利度胺,化學名稱為:N-(2,6-二氧代-3-哌啶基)-鄰苯二甲醯亞胺。其結構式為:分子式:CHN₂O₄ 分子量:258.24 性狀 本品為白色或類白色片。適應症 用於控制瘤型麻風反應症。規格 25mg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5-50mg(1-2片),...
如患者肌酐清除率低於4ml/min時應測定患者血藥濃度,尿閉患者應停用硫安布新。⑴單用硫安布新治療麻風易產生細菌耐藥性,因此應與丙硫異煙胺、乙硫異煙胺、氯法齊明或利福平聯合套用。⑵對未定型和結核樣麻風的治療需持續6個月至3年,二型性麻風需2—10年,瘤型麻風需終身服藥。⑶快乙醯化型患者硫安布新的...
本品干擾麻風桿菌的核酸代謝。屬二線抗麻風藥,用於治療瘤型麻風和界線類麻風,適用於對碸類藥物過敏者或細菌對碸類耐藥時,能控制反覆發作。本品不易引起麻風反應,故能在其他藥物引起麻風反應不能繼續用藥時使用。功用作用 治療瘤型麻風和界線類麻風,適用於對碸類藥物過敏者或細菌對碸類耐藥時,能控制反覆發作。...
氯法齊明對麻風桿菌、結核桿菌和其他多種分枝桿菌有強大的抑制活性,其抑制結核桿菌和牛型結核桿菌的MIC為0.1~3.3μg/ml,對鳥分枝桿菌的MIC為0.5~2.0μg/ml,其殺菌速度與氨苯碸相仿,30~60天可殺滅96%~99%的麻風桿菌。為治療瘤型麻風病的首選藥物,包括對氨苯碸耐藥的菌株。本品為吩嗪類染料,可...
眼瞼麻風 麻風系麻風桿菌所致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江蘇、山東等省(區)偶可見到。眼瞼、眼球黏膜以及身體其他器官均可受累。眼瞼麻風感染占眼部麻風感染的絕大多數。臨床上麻風有三種主要類型,即瘤型、結核樣型及界線型。眼瞼上最多見的為瘤型。開始是眉毛脫落,瞼皮膚變厚,變厚處皮膚上隱約...
lepromatous leprosy 瘤型麻風 ; [皮膚] 結節型麻風 ; 瘤型麻風 ; 免疫力較弱的瘤型麻風 lepromatous serum 麻風 lepromatous serum pool 麻風結節血清池 diffuse lepromatous leprosy 彌散性瘤型麻風 ; 釋義彌散性瘤型麻風 polar lepromatous leprosy 極性瘤型麻風 borderline lepromatous leprosy 和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
8、單用安癆息治療麻風易產生細菌耐藥性,因此應與丙硫異煙胺、乙硫異煙胺、氯法齊明或利福平聯合套用。9、對未定型和結核樣麻風的治療需持續6個月至3年,二型性麻風需2—10年,瘤型麻風需終身服藥。皰疹樣皮炎 10、快乙醯化型患者安癆息的血藥濃度可能較低,需調整劑量。慢乙醯化型患者的血藥濃度可能較...
《麻風病驗方集錦》:“掃風丸,主治:結核樣型及瘤型麻風病。”《丁甘仁經典醫案賞析》:“本例由風濕熱邪蘊結肌膚,凝滯血脈而成,屬於實證,故以祛邪活血為法。⋯⋯其他如掃風丸、麻風丸、苦參丸、蒼耳丸等,臨床均有很好療效,可隨證選用。”《中華醫學望診大全 3版》:“扶正解毒,活血通絡。酌情選用苦參...
麻風分枝桿菌是一種典型胞內菌,病人滲出物標本塗片中可見大量麻風分枝桿菌存在於細胞內。這種細胞的胞漿呈泡沫狀,稱麻風細胞。這與結核分枝桿菌區別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麻風分枝桿菌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進入人體。近年來發現未經治療的瘤型麻風患者早期鼻黏膜分泌物含有大量麻風分枝桿菌,因此通過呼吸道是一...
4.原發性和繼發性耐氨苯碸麻風桿菌菌株日漸增多,本品不宜單獨用於治療麻風,應與利福平、氯法齊明、乙硫異煙胺、丙硫異煙胺、氧氟沙星、米諾環素、克拉黴素等聯合套用。5.皮損查菌陰性者療程6個月,陽性者至少2年或用藥至細菌轉陰。對未定型和結核樣麻風的治療需持續3年,二型麻風需2~10年,瘤型麻風需...
4.原發性和繼發性耐氨苯碸麻風桿菌菌株日漸增多,本品不宜單獨用於治療麻風,應與利福平、氯法齊明、乙硫異煙胺、丙硫異煙胺、氧氟沙星、米諾環素、克拉黴素等聯合套用。5.皮損查菌陰性者療程6個月,陽性者至少2年或用藥至細菌轉陰。對未定型和結核樣麻風的治療需持續3年,二型麻風需2~10年,瘤型麻風需...
14.獅面:又稱瘤型麻風面容,表現為面部布滿高低不平的結與斑塊,眉毛、睫毛、汗毛、鬍鬚部分或全部脫落,形似“獅面”。此面容見於瘤型麻風病人。骨性獅面則見於骨纖維性發育異常、顱骨區骨膜炎、畸形性骨炎或外傷。15.肌病面容:表現為眼不能開也不能閉,處於半張的狀態,或不能皺額,嘴唇肥厚突出,下唇下掛...
(2)AA澱粉樣變:AA澱粉樣變又稱繼發性系統性澱粉樣變或反應性澱粉樣變,是最常見的系統性澱粉樣變性,其病因主要有長期感染性(如麻風,骨髓炎,結核)或非感染性(如類風濕關節炎,家族性地中海熱)炎症,以及少數腫瘤等。在開發中國家,AA澱粉樣變多發生於未經治療的長期感染後,以結核,麻風(尤其瘤型麻風...
第一節 麻風 1瘤型麻風 2麻風潰瘍 3組織樣麻風瘤 4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 第二節 皮膚結核 1尋常性狼瘡 2疣狀皮膚結核 3瘰癧性苔蘚 4硬紅斑 5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 6苔蘚樣結核疹 7陰莖結核疹 第三節 其他桿菌所致皮膚病 1軟下疳 第四章 真菌病 第一節 皮膚真菌病 1黃癬 2膿癬 3疊瓦癬 4鐵鏽色小...
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麻風菌逃逸人免疫防禦致持續感染的機制研究(2023-2027)2. 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瘤型麻風PPARγ通過調控SR/IL-10介導膽固醇聚集降低巨噬細胞殺菌能力的機制研究(2022-2025)3.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項目名稱:氨苯碸修飾HLA多肽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