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它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傳播,造成流行。
傳染病流行時,發病迅速,症狀劇烈,波及人數多,影響範圍大,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國古代的傳染病不斷流行,使大批人員死亡。特別明清兩代更是大量發生。據有人統計,明代276年間發生了傳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間發生了74次,可見傳染病流行之頻繁。我國歷代醫家對傳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視。如《
黃帝內經》、《傷寒論》、《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醫著中都有防治傳染病的經驗的記載,但這些記載都不系統。我國第一部治療急性傳染病的專門著作是明代吳有性所作的《
溫疫論》。
吳有性於崇禎十五年(1642)撰成《溫疫論》,據《四庫全書總目》載,《瘟疫論》2卷,補遺1卷,版本主要有清初刻本、四庫全書本等。上卷載論文50篇,闡述瘟疫之病因、
病機、證候、治療,並從多方面論述溫疫與傷寒的不同。下卷載文36篇,著重論述溫疫的兼證,有數篇論述溫疫名實和疫癧證治。
概述
吳氏認為瘟疫之因,為無形之“
戾氣”,從口鼻侵入人體。戾氣有多種,各有“特適”性和“偏中”性,即不同戾氣具有侵犯一定臟器的特異性,人或動物對某種戾氣也具有不同感受性。提出“能知以物制氣,一病只有一藥之到病已”的原則。把戾氣侵入途徑分為“自天受”(空氣傳染)和“傳染受”(接觸傳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現散發之疫。提出“達原”、“三消”等治法。
作者簡介
吳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蘇(今江蘇吳縣)人。吳有性所處的時代,正是傳染病大流行的時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當吳有性59歲的時候,當時傳染病遍及山東、浙江、河南、河北等地。這時許多醫生找不到新的治療辦法,以致治療效果很差。吳有性親眼目睹當時一些
傳染病流行地區一巷百餘家、無一家;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僅存者的慘景,刻苦鑽研醫學道理,不顧自己安危,深入到傳染病流行區,進行醫療實踐,通過對當時流行的傳染病的詳細研究,結合他自己豐富的治療經驗,並進行分析、總結,終於在祟禎15年(公元1642年)寫成了《
溫疫論》。
影響
吳氏創論外感瘟疫病因及傳受途徑,實開我國傳染病學之先河,對後世戴天章等有很大影響。清代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溫病學家並未按吳氏的思路繼續探索,而返回中醫傳統思維方法中,使吳氏戾氣說未能得到充分發展。
內容
《
溫疫論》一書提出了當時對傳染病的稱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時而有其氣。《溫疫論》認為傷寒等病是由於感受天地之常氣而致病,而疫病則是感天地之
疫氣致病。《溫疫論》將瘟疫與其他熱性病區別開來,從而使傳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
六氣學說的束縛。《溫疫論》在我國第一次建立了以機體抗病功能不良,感染
戾氣為發病原因的新論點。
《溫疫論》指出戾氣的傳染途徑是通過空氣與接觸,由口鼻進入而致病。《溫疫論》中還指出戾氣有特異性,只有某一特異的戾氣才引起相應的傳染病。該書還認為療瘡、發背等外科病是由於雜氣感染,而不是由於火。《溫疫論》首次把
外科感染疫病與傳染病的病因劃入同一範疇。
《
溫疫論》也十分重視機體抵抗力的重要性。該書認為:正氣充滿,邪不可入,機體抵抗力強,則雖有接觸傳染的可能,但不大會發病。假如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機體抵抗力減低,又受到傳染,則可以發病。
《溫疫論》還提出了傳染病的傳染途徑是有天受,有傳染。天受就是空氣傳染,傳染就是接觸傳染。所以書中註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氣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溫疫論》認為
傳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發的。
《溫疫論》在傳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論述都十分科學。尤其在17世紀中葉細菌學出現之前,《溫疫論》提出了: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這種異氣即
戾氣。這種學說是十分先進的。《
溫疫論》對溫疫的免疫性的論述也確是十分令人敬佩。書中說:至於無形之氣,偏中於動物者,如牛瘟、羊瘟、
雞瘟;鴨瘟,豈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真是一段絕妙的闡述。
《溫疫論》記載了不少治療傳染病的新方法。如書中認為傳染病初起宜用達原飲,等到病深一些,即所謂邪毒犯胃時,即不厭急證急攻。這些方法都為後世傳染病的治療奠定了基礎。
社會影響
《
溫疫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清代一些著名醫家如戴北山、楊栗山、劉松峰、葉天士、吳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溫疫論》的基礎上有所發揮,有所創造。我國歷代醫家在與傳染病鬥爭的實踐中創造了溫病學說。溫病學說,淵源於《內經》,孕育於《傷寒論》,產生於金元,成熟於明清。在溫病學說的發展過程中,《溫疫論》作為我國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的貢獻是很大的。直至今天,我國套用溫病學說的理、法、方、藥治療一些傳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感冒、
麻疹、
猩紅熱、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療效。而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繼承和發揚了《溫疫論》的理論和經驗。
瘟疫危害
2000年八國集團領導人(G8)在日本
沖繩舉行年度會議。鑒於包括
愛滋病、
肺結核和瘧疾等在內的傳染病已成為人類頭號殺手,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數計,如何遏止全球瘟疫的蔓延將首次正式列入此次會議的議題。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格里高利-哈特爾表示,“此舉標誌著人類在與傳染病的鬥爭中邁出了重要一步。如果不採取措施,這三種傳染病很有可能徹底摧毀人類經濟和社會結構。相反,如果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能共同為此做出貢獻,事情將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據了解,全世界共有3500萬人感染愛滋病病毒,其中70%的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該地區迄令為止已有1100萬人死於愛滋病。
三分之一的
愛滋病患者最後都死於
肺結核,後者每年奪去200萬人的生命,同時又有800萬人感染,幾乎全部集中在開發中國家。
瘧疾只需藉助蚊子叮咬就可以傳染,在非洲,它每年要奪取100萬人的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開發中國家,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疫這三種傳染病使各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其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過去35年中,僅瘧疫一種傳染病就使國內生產總值損失了三分之一。
法國總統
席哈克在一次重大愛滋病會議上曾表示,他將在八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上敦促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支持改善開發中國家的醫療水平。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八國集團所做的允諾往往最終不能兌現。例如,1999年,八國集團曾宣布將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削減1000億美元的債務,但迄令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採取具體行動。
有鑒於此,積極呼籲向貧窮國家提供廉價藥品的世界慈善醫療衛生陣線(MSF)警告說,八國集團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實現所許下的諾言。
MSF女發言人薩曼莎-波爾頓說,“八國集團應該提供資金,幫助開發中國家生產一些普通藥品,如治療
愛滋病的抗逆轉錄酶病毒藥品,以使這些國家擺脫對國外大醫藥公司的依賴。”
此外,鼓勵、支持公共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要,研製新藥品不應該象商品一樣為某個跨國大公司所壟斷。
肺結核的治療就是一個突出例子。僅有的一種疫苗還是在1923年發現的,此後,幾乎沒有人再去研究新的更為有效的藥品。而這種名為TB的疫苗經過30多年的運用之後,不僅價錢昂貴,而且藥力也在逐漸下降。
波爾頓說,“肺結核是窮人的疾病。如果感染了肺結核,你必需呆在醫院裡幾個月,無法工作,而這對許多人來說是根本負擔不起的。”
提要記載
《瘟疫論》·二卷、《補遺》·一卷(通行本)
明吳有性撰。有性字又可,震澤人。是書成於崇禎壬午。以四時不正之氣發為瘟疫,其病與傷寒相似而迥殊,古書未能分別,乃著論以發明之。大抵謂傷寒自毫竅而入,中於脈絡,從表入里,故其傳經有六,自陽至陰,以次而深。瘟疫自口鼻而入,伏於募,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間,其傳變有九,或表或里,各自為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傳者,有表里分傳而再分傳者,有表勝於里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其間有與傷寒相反十一事。又有變證兼證,種種不同。並著論制方,一一辨別。其顯然易見者,則脈在不伏不沈之間,中取之乃見。舌必有胎,初則白,甚則黃,太甚則墨而芒刺也。其謂數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傷寒,數百傷寒之中,乃偶有一陰證,未免矯枉過直。然古人以瘟疫為雜證,醫書往往附見,不立專門,又或誤解《素問》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文,妄施治療。有性因崇禎辛巳南北直隸、山東、浙江大疫,以傷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參稽醫案,著為此書。瘟疫一證,始有繩墨之可守,亦可謂有功於世矣。其書不甚詮次,似隨筆札錄而成。今姑存其舊。其下卷勞復食復條中載安神養血湯,小兒
時疫條中載太極丸,並有方而無藥。又疫痢兼證一條亦有錄而無書,故別為補遺於末。又正名一篇,
傷寒例正誤一篇,諸家瘟疫正誤一篇,原目不載,蓋成書以後所續入。今亦並錄為一卷,成完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