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

痤,漢語二級字,讀作痤(cuó),1、〔痤瘡〕一種皮膚病,俗稱“粉剌”。2、癰:痤疽(即“癰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痤
  • 拼音:cuó
  • 部首:疒
  • 五筆:UWWF
  • 倉頡:KOOG
  • 鄭碼:TOOB
  • 字級:二級(5257) 
  • 平水韻:下平五歌 
  • 總筆畫:5+7
  • 注音:ㄘㄨㄛˊ
  • 結構:左右
  • 造字法:形聲:從疒、坐聲
現代釋義,古籍解釋,音韻方言,字形書寫,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1、〔痤瘡〕一種皮膚病,俗稱“粉刺”。
2、癰:痤疽(即“癰疽”)。
基本詞義
cuó
〈名〉
(1) 癰 [carbuncle]
痤,小腫也。從疒,坐聲。——《說文
金星之山多天嬰,可以已痤。——《山海經·中山經
(2) 又如:痤疽(猶癰疽,毒瘡);痤人(患癰瘡的人);痤然(像癰疽似的);痤睢(痤疽)
(3) 癤子 [acne]
郁乃痤。——《素問·生桉通天論》。註:“色赤瞋憤,內蘊血膿,形小而大如酸棗,或如按豆,此皆陽氣內郁所為。”
(4) 如:痤贅(小癤。比喻小禍害)
常用詞組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昨禾切《集韻》徂禾切《正韻》才何切,𠀤音矬。《說文》小腫也。一曰族絫。《徐曰》今別作瘯蠡,非是。《玉篇》癤也。《博雅》痤,癰也。《韓非子·六反篇》彈痤者痛,飲藥者苦。《後漢·律曆志》白露晷長六尺二寸八分,當至不至,多病痤疽泄。《山海經》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注》癰,痤也。
人名。《史記·秦本紀》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
說文解字
痤【卷七】【疒部】
小腫也。從疒坐聲。一曰族絫。昨禾切〖注〗臣鉉等曰:今別作瘯蠡,非是。
說文解字注
(痤)小腫也。玉篇曰。癤也。從。坐聲。昨禾切。十七部。春秋經。宋公殺其世子痤。是此字。三傳同。以隱疾名子也。一曰族絫病。左傳曰牲不疾瘯蠡。瘯者、族之俗。蠡與絫同部。杜注以皮毛無疥癬釋之。按季良以民力溥存釋博。以碩大蕃滋釋碩。以不疾瘯蠡釋肥。以?腯鹹有釋腯。釋文雲。說文蠡作瘰。雲瘯瘰、皮肥也。此說文二字有譌。當是別本作瘰。注云不疾瘯瘰、皮肥也。奪不疾二字。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tsʰuo˧˥ 日語讀音 ENOGO HARIMONO韓語羅馬 CWA現代韓語 좌
客家話 [寶安腔] co2 [客語拼音字彙] coi2粵語 co4潮州話 co5
近代音 中古音 從母 戈韻 平聲 矬小韻 昨禾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黃侃系統:從母 歌部 ;王力系統:從母 歌部 ;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痤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痤
書寫提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