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漢語文字)

痣(漢語文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痣,漢語二級字,讀作痣(zhì),(1)皮膚上生的斑痕或小疙瘩,多呈青色、紅色或黑褐色,不痛不癢。(2)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痣
  • 拼音:zhì
  • 部首:疒
  • 五筆:UFNI
  • 倉頡:KGP
  • 鄭碼:TBWZ
  • 字級:二級(5253) 
  • 異體字:䏯 志 誌
  • 結構:左上包圍
  • 造字法:形聲:從疒、志聲
  • 注音:ㄓˋ
現代釋義,古籍釋義,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痣zhì(ㄓˋ)
1、人體皮膚所生的有色斑點,沒有痛癢等感覺。
基本詞義
zhì
〈名〉
(1) 皮膚上一種先天性的色素沉著區 [mole;nevus;naevus]
痣,黑子。——《廣韻》
初,貴嬪生而有赤痣在左臂,治之不滅。——《梁書·高祖丁貴嬪傳》
(2) 又如:痣疣(痣和疣。都是贅生在皮膚上的不痛不癢的小疙瘩。比喻多餘而無用的東西)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痣【午集中】【疒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7畫
《廣韻》《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集韻》黑子也。
又通作志。《史記·高祖紀》左股七十二黑子。《師古注》今中國通呼黶黑子,吳楚俗謂之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