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記憶對咬合干擾致慢性咀嚼肌疼痛的易化機制

《疼痛記憶對咬合干擾致慢性咀嚼肌疼痛的易化機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謝秋菲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疼痛記憶對咬合干擾致慢性咀嚼肌疼痛的易化機制
  • 項目負責人:謝秋菲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咬合改變所致的慢性咀嚼肌疼痛是口腔醫學難題,因致病機制不清,臨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近年脊髓水平疼痛研究提示,疼痛記憶可能參與疼痛由急性轉變為慢性的過程。口頜面疼痛的研究遠滯後於脊髓水平的研究,疼痛記憶是否也參與了慢性咀嚼肌疼痛的形成和維持,國內外均未見相關報導。本研究利用課題組前期建立的大鼠咬合干擾慢性咀嚼肌疼痛模型,在證明了咬合干擾與慢性咀嚼肌疼痛的因果關係及相關的中樞和外周機制的基礎上,運用行為學、在體細胞外電生理、分子生物學等手段,多方面探索咬合干擾致咀嚼肌疼痛的急、慢性轉變過程;研究咬肌咬合干擾性和炎性疼痛的疼痛記憶,通過三叉神經節阻滯基礎傷害信號傳導,分析疼痛記憶對咬合干擾致慢性咀嚼肌疼痛的形成和維持的易化機制;明確高級中樞長時程增強是否參與咬合干擾致慢性咀嚼肌疼痛的形成。研究結果將會對咬合干擾致慢性咀嚼肌疼痛的致病機制提出新線索,為治療和早期干預罹患慢性咀嚼肌疼痛提供新途徑。

結題摘要

慢性口頜面疼痛是口腔臨床的難治疾病,可由多種因素導致,其中咬合干擾是導致慢性口頜面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機體經歷疼痛之後可以形成疼痛記憶,而疼痛記憶可影響機體對傷害刺激的感受。本課題利用大鼠動物模型對疼痛記憶是否參與慢性咀嚼肌疼痛的形成和維持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大鼠磨牙粘固金屬冠建立咬合干擾致咬肌疼痛模型,並通過雙側咬肌內交叉注射角叉菜膠以及重複咬合干擾建立兩類咬肌疼痛記憶模型。採用行為學、在體細胞外電生理、免疫螢光、分子生物學等手段,觀察咬合干擾導致咬肌疼痛的程度和恢復時間、疼痛記憶是否易化咬合干擾所致的咀嚼肌疼痛。研究結果顯示,0.2mm 和0.4mm咬合干擾5天以內去除,大鼠咬肌機械痛敏可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干擾程度越小、去除越早恢復越快,6天去除組至實驗結束時仍不能恢復至正常水平。三叉神經脊束核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均有相應的活化改變,膠質細胞活化程度與咬合干擾強度之間具有一定的關係。咬合干擾後7d大鼠雙側三叉神經節P2X4R mRNA表達較空白對照組上調,咬合干擾致大鼠咀嚼肌痛覺過敏可能與支配咀嚼肌三叉神經P2X4R表達水平升高相關。咬合干擾可以導致大鼠前扣帶回突觸長時程增強,咬合干擾7d和14d大鼠前扣帶回NR2B受體含量顯著增加。炎症性疼痛記憶加重了0.2mm咬合干擾引起的咀嚼肌疼痛,延緩甚至阻斷了0.4mm咬合干擾去除後機械痛敏的恢復。二次咬合干擾4d去除出現咬肌機械痛敏恢復延緩,表明重複咬合干擾也可易化咀嚼肌疼痛。三叉神經脊束核膠質細胞活化參與了疼痛記憶易化咬合干擾致咀嚼肌慢性疼痛的過程,在大鼠機械刺激反應閾值最低點有明顯活化。損傷海馬記憶功能可阻斷炎性刺激疼痛記憶的形成,並消除其對咬合干擾所致咀嚼肌慢性疼痛的易化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咬合干擾致咀嚼肌慢性疼痛的重要高級中樞機制——疼痛記憶可以易化咬合干擾致咀嚼肌疼痛。研究結果為臨床上分析疼痛記憶與咬合干擾所致的咀嚼肌疼痛的關係提供實驗依據,指導臨床把握咬合干擾所致咀嚼肌疼痛的治療時機,並為治療咬合干擾所致的咀嚼肌慢性疼痛提示新的切入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