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灌注和久住之意,多指具有傳染性和病程長的慢性病,主要指勞瘵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如:疰忤(中醫病名。猶中惡);疰夏(中醫學名詞。通常指夏季身倦、體熱、食少等症狀)
又,疰(注)病,中醫學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疰
- 拼音:zhù
- 筆畫數:10
- 部首:疒
有灌注和久住之意,多指具有傳染性和病程長的慢性病,主要指勞瘵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如:疰忤(中醫病名。猶中惡);疰夏(中醫學名詞。通常指夏季身倦、體熱、食少等症狀)
又,疰(注)病,中醫學術語。
有灌注和久住之意,多指具有傳染性和病程長的慢性病,主要指勞瘵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如:疰忤(中醫病名。猶中惡);疰夏(中醫學名詞。通常指夏季身倦...
十疰,十種疰病的合稱。 -指風疰、寒疰、氣疰、生人疰、涼疰、酒疰、食疰、水疰、屍疰、土疰。見《奇效良方》卷二十二。參見疰條。...
疰夏又被叫做苦夏,夏季的常見病,一般夏季過後,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患者可呈現出逢暑必發的周期性特點。疰夏亦為中暑的先兆,若進一步發展可致中暑。科普...
諸疰是一種病症。...... 其風疰之去來擊痛,遊走無常者,又謂之走 疰 。其他又有氣血溫涼勞泄等疰之名,病各不同,其為停住不去則一也。詳見《千金》、《...
疰夏是嬰幼兒時期的特有疾病,以1~2歲者最多,3歲以上發病較少。中醫又稱之為“小兒夏季熱”,西醫謂之“暑熱症”。中醫認為,小兒疰夏是由於氣溫升高,而汗液...
病名。又名注夏。①指夏令季節發病的一種病證。見《丹溪心法》卷一。其證每逢春夏之交,忽然眩暈,頭痛,身倦,腳軟,體熱食少,頻欲呵欠,心煩自汗。治宜益氣陰...
疰夏性頭痛多發生在三伏天,與此時的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三伏時日照強,雨水多,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空氣流動小,這種特殊的氣候,影響人體散熱,使汗液難以蒸發,...
亂髮灰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五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二三七。主治諸屍鬼疰,中噁心痛。...
鱸魚,中藥材名。本品為鮨科動物鱸魚的肉。功能主治為:益脾胃,補肝腎。治水氣,風痹,並能安胎。①崔禹錫《食經》:主風痹瘀疰,面皰。補中,安五臟。可為G膾。...
大金牙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具有帶之辟百邪之功效。主治一切蠱毒、百疰。...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其如飲食饑飽,叫呼傷氣……乃至虎狼毒蟲,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不內外因。”實際上亦屬致病外因的範圍。...
6.治風毒濕氣,攻疰成瘡,皮肉紫破膿壞,行步無力,皮肉燥熱:舶上茴香(炒)、地龍(去土,炒)、川烏頭(炮,去皮尖)、烏藥(銼)、牽牛(炒)各一兩。研杵勻細,...
鸛骨,中藥材名。本品為鸛科動物白鸛的骨胳。功能主治為:治癆瘵,胸腹痛,喉痹,蛇咬。①《別錄》:主鬼蠱諸疰毒,五屍心腹疾。②《藥性論》:治屍疰、鬼疰腹痛...
主治:中惡毒氣,蠱疰,心腹猝絞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服,未食服。加減:大便不通、腹滿者,加大黃3兩,芒消2兩。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