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

疫疹一般指本詞條

也稱爛喉痧、爛喉丹痧、疫疹、疫痧,是因感受痧毒之邪引起的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急性時行疫病。臨床以發熱、咽喉腫痛或伴腐爛,全身布有瀰漫性猩紅色皮疹,疹後脫屑脫皮為特徵。本多見於2~8歲小兒,常發生於冬春季節。本病若早期診斷,治療及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少數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後並發心悸、水腫、痹證等疾病。由於近年來人們醫療條件改善,診治及時,使本病的病情多減輕,臨床表現不典型,診治時需引起注意。

基本介紹

  • 別稱:丹疹、爛喉痧、爛喉痧、疫痧、疫喉、喉痧
  • 英文名稱:scarlatina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多發群體:2~8歲小兒
  • 常見病因:為感受痧毒疫癘之邪
  • 常見症狀:高熱,畏寒,咽痛,吞咽時加劇。伴頭痛,嘔吐,厭食,煩躁不安,皮疹從耳後、頸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等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預防,

病因病機

的發病原因,為感受毒疫癘之邪,乘時令不正之氣,寒暖失調之時,機體脆弱之機,從口鼻侵入人體,蘊於肺胃二經。病初,毒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郁肌表,正邪相爭,而見惡寒發熱等肺衛表證;繼而邪毒入里,蘊於肺胃。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咽通於胃,喉通於肺。肺胃之邪熱蒸騰,上熏咽喉,而見咽喉糜爛、紅腫疼痛,甚則熱毒灼傷肌膜,導致咽喉潰爛白腐;肺胃之邪毒循經外泄肌表,則肌膚透發疹,色紅如丹。若邪毒重者,可進一步化火入里,傳人氣營,或內迫營血,此時疹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澤紫暗或有瘀點,同時可見壯熱煩渴,嗜睡萎靡等症。邪毒內灼,心火上炎,加之熱耗陰津,可見舌光無苔、舌生紅刺,狀如楊梅,稱為“楊梅舌”。若邪毒熾盛,內陷厥陰,閉阻心包,則神昏譫語;熱極動風,則壯熱痙厥。病至後期,邪毒雖去,陰津耗損,多表現肺胃陰傷諸證。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或恢復期,因邪毒熾盛,傷於心絡,耗損氣陰,可導致心悸、脈結代、余邪熱毒流竄筋絡關節,可導致關節紅腫疼痛的痹證。餘毒內歸,損傷肺脾腎,導致三焦水道輸化通調失職,水濕停積,外溢肌膚,則可見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臨床表現

1.潛伏期
1~12天,病程一般為2~5天。
2.前驅期
一般不超過24小時。起病急驟,高熱,畏寒,咽痛,吞咽時加劇。伴頭痛,嘔吐,厭食,煩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體有膿性分泌物。軟齶充血,有細小紅疹或出血點,稱為黏膜內疹,每先於皮疹出現。頸前淋巴結腫大壓痛。
3.出疹期
一般在起病12~24小時內出疹。皮疹從耳後、頸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膚呈瀰漫性紅暈,壓之退色,其上散布針尖大小猩紅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頸部、肘前、腋窩、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皮疹密集,形成紫紅色線條,稱線狀疹;皮疹有瘙癢感。面頰充血潮紅,唯口唇周圍蒼白,稱環口蒼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剝脫,舌紅起刺,稱楊梅舌。
4.恢復期
皮疹於48小時達高峰,以後2~4天內依出疹次序消退。體溫下降,全身症狀好轉。疹退1~2周后開始成片狀脫屑、脫皮,約2周脫盡,無色素沉著。

辨證施治

丹痧屬溫疫性疾病,一般可以衛氣營血辨證,其病期與辨證有一定規律,一般分邪侵肺衛、毒熾氣營、疹後陰傷三型論治。
1.邪侵肺衛 
(1)證候 發熱驟起,頭痛畏寒,肌膚無汗,咽喉紅腫疼痛,常影響吞咽,皮膚潮紅,可見丹痧隱隱,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有力。
(2)治則 辛涼宣透,清熱利咽。
(3)主方 解肌透痧湯加減。
(4)方藥 桔梗、甘草、射干、牛蒡子、荊芥、蟬蛻、浮萍、豆豉、葛根、連翹、僵蠶。
乳蛾紅腫者,加土牛膝根、板藍根清咽解毒;頸部淋巴結腫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熱軟堅化痰;汗出不暢者,加防風、薄荷祛風發表。
2.毒熾氣營
(1)證候 壯熱不解,煩躁不寧,面赤口渴,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皮疹密布,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瘀點。疹由頸、胸開始,繼而瀰漫全身,壓之退色,見疹後的1~2天舌苔黃糙、舌質紅刺,3~4天后舌苔剝脫,舌面光紅起刺,狀如楊梅。脈數有力。
(2)治則 清氣涼營,瀉火解毒。
(3)主方 涼營清氣湯加減。
(4)方藥 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黃連、鮮生地、鮮石斛、鮮蘆根、鮮竹葉、玄參、連翹。
丹痧布而不透,壯熱無汗者,加淡豆豉、浮萍發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腐爛者,加生大黃、芒硝通腑瀉火;若邪毒內陷心肝,出現神昏、抽搐等,可選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3.疹後陰傷
(1)證候 丹痧布齊後1~2天,身熱漸退,咽部糜爛疼痛減輕,或見低熱,唇乾口燥,或伴有乾咳,食欲不振,舌紅少津,苔剝脫,脈細數。約一周后可見皮膚脫屑、脫皮。
(2)治則 養陰生津,清熱潤喉。
(3)主方 沙參麥冬湯加減。
(4)方藥 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甘草、扁豆、桑葉。
若口乾、舌紅少津明顯者,加玄參、桔梗、蘆根以增強養陰生津,清熱潤喉作用;如大便秘結難解,可加知母、火麻仁清腸潤燥;低熱不清者,加地骨皮、銀柴胡、鮮生地以清虛熱。
發生心悸、痹證、水腫等證候者,參照有關病證辨證治療。

預防

1.控制傳染源
對丹痧患兒隔離治療7日,至症狀消失,咽拭子培養3次陰性,方可解除隔離。對密切接觸的易感人員,隔離觀察7~12天。
2.切斷傳播途徑
對患者的衣物及分泌排泄物應消毒處理。流行期間不去公共場所。患者所在場所及病室可用食醋熏蒸消毒。
3.保護易感人群
疾病流行期間,對兒童集體場所經常進行消毒。易感兒童可口服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中藥煎劑,用於預防。
4.患者發熱時應臥床休息
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為主,注意補給充足的水分。保持大便通暢。注意皮膚與口腔的清潔衛生,可用淡鹽水或一枝黃花煎湯含漱,1日2~3次。皮膚瘙癢不可抓撓,脫皮時不可強行撕扯,以免皮膚破損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