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疙洞遺址

疥疙洞遺址

疥疙洞遺址,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附近,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蹟。疥疙洞地處龍崗寺舊石器遺址所在地的梁山余脈、漢江右岸第三級階地上,洞穴朝向西北,調查中發現了豐富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2020年5月5日,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疥疙洞遺址
  • 出土地點:漢中市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
  • 所屬年代:舊石器時代晚期
考古發掘,文物發現,學術價值,

考古發掘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為解決事關秦嶺地區舊石器考古學研究的重大課題,該院等四家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秦嶺南麓和巴山北麓的漢中盆地開展的專項調查中,發現了明確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疥疙洞遺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至2019年,對該洞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並開展多學科研究,獲得一批豐富的古人類活動遺蹟和遺物。
本次發掘以探尋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為學術目標,以科學、精細化的方法為手段,共發掘1×1平方米探方27個。發掘中開展了多學科研究,在27平方米的發掘範圍內發現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蹟,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
疥疙洞遺址地層堆積厚約1.6米,可劃分為13層,其中第3-10層為舊石器時代文化層。根據地層關係、堆積特點及初步的光釋光測年結果,古人類利用疥疙洞的過程可劃分為三個時段:
第一期遺存為第10-9層,出土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100餘件,遺物分布較稀疏。該時段人類僅偶爾在洞穴活動,絕對年代為距今約10萬年或更早;第二期遺存為第8-6層,出土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1400餘件,遺物分布較密集。該時段是人類在洞穴活動頻繁的時期,絕對年代為距今約7-5萬年。
第三期遺存為第5-3層,堆積為淺黃棕色粉砂,夾較多灰岩角礫。發現人類活動面1處、石器加工點3處、火塘2處;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遺物分布十分密集。這一時段是人類活動的繁盛期,洞穴被人類作為居址長期利用,絕對年代為距今約3-1.5萬年。
人類活動面位於第4層以下,具有明顯的踩踏面。人類活動面上的遺蹟和遺物分布較有規律,其中石製品集中發現於洞口區域,見有原地加工石器的石器加工點,顯示出洞口區域曾作為石器加工的場所;火塘發現於洞口東側,其旁見有較多燒骨和石製品,應是人類日常生活、取暖和消費的區域;動物化石多集中分布於洞內近洞壁處和洞口石柱下方的低矮處。王社江說,“這些區域應是人類堆棄消費品的區域。”第5層下也見有1處火塘,位於洞口處,以火塘為中心分布於較多的石製品、動物化石和燒骨。原生地層中出土2枚早期現代人牙齒化石,分別發現於第4層和第3層。此外,在早年被人工搬運至洞外的、含石製品和動物化石的堆積中篩洗髮現人類牙齒4枚、頭骨殘塊3塊,這些篩洗出土的人類遺骸石化程度多與原生地層中出土的人類化石相當。

文物發現

出土了石製品1500餘件,原料以石英礫石為主,其次是石英岩和凝灰岩礫石。類型包括石錘、石核、石片、工具、斷塊和片屑,構成了石器生產和使用的不同環節。工具大多以石片為毛坯,多為中小型刮削器,存在少量尖狀器,偶見個體較大的重型刮削器。主體屬於華北小石片石器工業。動物化石及燒骨8000餘件,大多為碎骨,牙齒化石亦較豐富。初步鑑定有鹿、麂、牛、劍齒象、犀、野豬、大熊貓、熊、狼、最後鬣狗、黃鼬、豪豬等20餘種,其中鹿科和牛科動物占絕大多數,屬於晚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

學術價值

疥疙洞遺址是近年來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非常關鍵的新突破,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和科學價值。
第一,它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1.5萬年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地層堆積基本連續,層位關係清楚,出土遺物性質明確,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距今10—5萬間的關鍵考古資料。
第二,中國早期現代人化石的地點中包含文化遺物者極少,疥疙洞遺址不僅出土有距今3萬年左右的現代人化石,還發現有豐富的、共生關係清晰的小石片工業系統的石器,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學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第三,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類型居址的空白,對研究早期人類洞穴和曠野階地兩種類型的居址形態和生計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第四,出土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動物化石,且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極大地豐富了秦嶺地區晚更新世的動物化石材料。
總之,一系列的重要發現,對研究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體質特徵、棲居方式、行為方式、石器工業面貌、文化發展演變過程及其環境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