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位於湖北隨州市。2018年3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隨州博物館、曾都區考古隊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勘探發現的86座春秋曾國墓葬進行考古發掘。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 出土地點:湖北隨州市
  • 所屬年代:春秋
  • 項目負責人:郭長江 
發掘成果,發掘單位,出土文物,學術價值,學術地位,評選方式,獲獎名單,

發掘成果

棗樹林墓地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東城辦事處文峰社區。2018年3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棗樹林聯合考古隊對墓地已勘探的86座春秋曾國墓葬進行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
棗樹林基地與近年發掘的文峰塔墓地均屬於義地崗墓群,後者發現有曾侯(辶與)、曾侯(戉阝)、曾侯丙等曾侯墓葬,是一處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曾國貴族墓群。墓地按曾侯及其夫人墓、高等級貴族墓和低等級貴族墓可分為5座“甲”字形大墓、19座中型墓、62座小型墓,墓葬均為東西向。其中5座“甲”字形大墓分三組由北及南排列,三組大墓墓主分別為曾公求及夫人漁、曾侯寶及夫人羋加、曾侯得,每組北部為夫人墓,曾侯墓居中,南部東西兩側分別葬有馬坑和車坑,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大墓外圍。
曾侯墓葬至少應為七鼎六簋,夫人墓為五鼎四簋。墓地出土銅器2000餘件,其中銅禮樂器近600件,除曾公求夫人漁墓外的其他4座曾侯及夫人墓出土不同組合的編鐘共88件:曾公求編鐘34件,其中鎛鐘4件、甬鐘17件、鈕鐘13件;曾侯寶編鐘被盜僅存15件,其中鎛鐘2件、甬鐘13件;曾侯得編鐘20件,其中鎛鐘4件、甬鐘16件;曾侯寶夫人羋加編鐘被盜僅剩鈕鐘19件。發現銅禮、樂器銘文近6000字,其中曾公求編鐘銘文近1150字,單件鎛鐘銘文達312字,這是新世紀考古發現最大的一批春秋時期金文資料。墓地部分墓葬保存條件較好,在現場文物保護手段的支持下,較為完好的清理出棺槨、漆器及兵器桿柄等有機質文物。

發掘單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隨州市博物館
曾都區考古隊

出土文物

(曾公求)車坑出土神人馭龍雙通車構件
M168編鐘組合
M169:27銅盤銘文
M169編鐘組合
M169銅缶銘文
M190(曾公求)編鐘
M190(曾公求)出土銅器
M190(曾公求)禮器組合
M191(曾夫人漁)銅鬲銘文
M191(曾夫人漁)銅禮器組合
M129編鐘

學術價值

棗樹林墓地彌補了春秋中期曾國的缺環,構建了中國周代封國中以考古發掘最完整的材料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序列,構建江漢地區青銅文化的一個標尺,在曾國乃至兩周考古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一、棗樹林墓地發掘的三組侯墓是經過科學考古發掘、棺槨結構和器物組合等保存最好的春秋中期諸侯級墓葬,填補了不見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對完善曾國世系及研究春秋中期諸侯墓葬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三組曾 葬在布局和年代上都與墓地之南的曾侯(辶與)、曾侯(戉阝)墓葬相銜接,整個墓地規劃有序,墓葬排列整齊,體現了周文化墓地特徵和曾國葬制的傳統。
二、墓地年代較早的墓葬隨葬器物形制大體與周原地區相近,較晚的墓葬隨葬器物已有很明顯的楚文化風格,說明在春秋中期曾國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轉變,為探討曾、楚、周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研究春秋中期曾國乃至周文化體系青銅禮器的變革、構建南方青銅文明意義巨大。
三、青銅禮樂器銘文反映了極其豐富的曾國及周王朝歷史文化信息:
1.羋加編鐘銘文 “帥禹之堵”、“以長辝夏”,可與傳世豳公盨、秦公簋、叔夷鎛的“禹”“夏”銘文相印證,反映了春秋時期不同文化區域對“禹”和“夏”的共同認知,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提供了新材料;
2.羋加編鐘銘文“余文王之孫”等 ,涉及曾侯是文王之後的新材料,可與曾侯(辶與)編鐘銘文“稷之玄孫”、“左右文武”對照,從銘文記載的角度辨析周代從“稷”到“文”、“武”的世系,為建立曾國世系提供了最直接重要的文獻資料;
3.羋加銅器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等,充分證明曾即為隨,從而為學術界長期爭論不休的“曾隨之謎”畫上了句號;
4.曾夫人漁墓出土銅鼎銘文“唐侯作隨侯行鼎”,為尋找唐國提供了新線索,同時為研究周王朝體系下的曾國和唐國交流提供新的材料。
5. 編鐘銘文“昭王南行,左右有周,賜之用鉞,用政(征)南方”,為研究周王朝開發南土提供了新材料;
6. 曾公求編鐘銘文“適於漢東,(南)方無疆,涉政(征)淮夷,至於繁陽”等,對研究曾國地望提供了新線索;
7.曾公求編鐘銘文中出現了“玄鏐”、“黃鎛”、“鐈膚”等系列貴重金屬材料的名稱,對研究冶金史和材料史具有重大意義。
曾國在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的存世階段,從國君到中小貴族的墓葬、中心區域遺存都有揭露,曾國成為商周考古中物質文化面貌揭示最為完整、全面的諸侯國。曾國歷史從傳世文獻記載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國君世系、社會階層、文化面貌,體現出考古寫史的作用和意義。

學術地位

2020年1月10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揭曉“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是其中之一。
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年5月5日,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其中包括“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十大考古發現。

評選方式

今年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30周年,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評審會首次採取網路會議形式,進行“20進10”終評會。
5月1日至5日,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的負責人,輪流進入網路直播間,介紹各自的考古項目情況。全國網友可以與21位專業評審一起品鑑精彩講解,見證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的首次“雲PK”。
這是中國考古評選史上的一次創新,它拉近了考古學與普通民眾之間的距離。網友除了能像上網路公開課一樣了解20個考古項目的“尖板眼”,還能在直播中聽到評審們的提問,請項目負責人回答“如何應對盜墓”等有趣問題。
最終,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成功實現“20進10”,與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廣東“南海Ⅰ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獲獎名單

1.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2.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3.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台
4.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
5.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6.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7.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8.新疆奇台石城子遺址
9.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10.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