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漢語文字)

疔(漢語文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疔,漢語二級字,讀作疔(dīng),其本義是疔瘡,中醫指發病迅速並有全身症狀的小瘡,堅硬而根深,形狀像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疔
  • 拼音:dīng
  • 部首:疒
  • 五筆:USK
  • 倉頡:KMN
  • 鄭碼:TAI
  • 筆順:丶一ノ丶一一丨
  • 字級:二級(3758) 
  • 平水韻:下平九青 
  • 異體字
  • 注音:ㄉ一ㄥ
  • 總筆畫:5+2
  • 四角:00121
  • 電碼:3995
  • 結構:左上包圍
  • 區位:8059
  • 統一碼:7594
現代釋義,古籍釋義,字源字形,音韻方言,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dīng(ㄉ一ㄥ)
1、中醫學指病理變化急驟並有全身症狀的惡性小瘡:疔毒。疔瘡。
造字法
形聲:從疒、丁聲
基本詞義
dīng
〈名〉
病名,即疔瘡 [furuncle]。一般發於顏面及手足等部位,根深形小,其狀如釘,故名。如:紅絲疔;蛇頭疔
常用詞組
疔瘡、疔毒
國語辭典
疔ㄉㄧㄥdīng
  1. 病名。一譽您陵迎種毒瘡。形狀類似豌豆,常生於表皮內毛囊汗腺等處。初起形如粟粒,上有白色膿頭,腫硬劇痛,患者每發寒熱。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疔【午集中】【疒部】康熙筆畫:7畫部外筆畫:2畫
集韻》當經切,音丁。病創。《方書》疔形有十三種,紅絲疔宜急用針刺斷疔腫,痛者取菊花葉,搗汁傅之。冬月用菊根,效主市船同。
《集韻》籀文疒字。詳疒字注。

字源字形

疔
字源演變
疔
字形對比
字源字形參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tiŋ˥
◎日語讀音 KASA
◎韓語羅馬 CENG現代韓語 정
◎越南語 đinh
◎贛語 diæng6,腳板生得疔里
◎客家話 [客英字典] dang1 den1 [海陸腔] dang1 den1 [東莞腔] dang1 [陸豐腔] dang1 [梅縣愉幾蒸腔] dang1 [台灣四縣多鍵希紙腔] dang1 den1 [寶安腔] dang1 [客語拼音字彙] dang1
◎粵語 deng1 ding1
韻書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滲協海音
釋義
索引
集韻

全清
當經騙和章切
tɛŋ

243.10.3

泥/娘
次濁
尼厄切
ȵɐk

740.1.4
上古音
字頭
聲符
韻部
對應廣韻小韻
擬音
註解
teːŋ
見素問
廣韻
字頭(重定向至“疒”)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鄭張尚芳
潘悟雲
蒲立本
推導現代漢語
古韻羅馬字
有女羅馬字
註解
士莊
陽開
平聲
三等
開口
下平葛熱十陽
dʐʱi̯aŋ
dʒĭaŋ
dʒiaŋ
dʒiɑŋ
dʒɨɐŋ
dʐiɐŋ
dʐɨaŋ
chuang2
zriang
driang
病也又女戹切
尼戹
麥開
入聲
二等
開口
入二十一麥
næk
næk
nɛk
nɐk
ɳɣɛk
ɳɯæk
ɳəɨjk
ne4
nrek
naek
疾也尼戹切又仕莊切三
音韻方言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