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村

當家村

當家村位於湖南省花垣縣花垣鎮,建村已有一百年余,全村有189戶,900餘人,全村以木質建築為主,土地以水田為主。與道二鄉槓攀村、槓槓村,下寨河村,窩勺村,沙碧村相鄰。(另一同名當家村是湖南郴州市桂陽縣太和鎮下轄行政村,村部設在當家國小,距鎮政府15公里,村下轄14個村民小組,下山、芙蓉江、黃泥板、上汪一組、上汪二組、下汪一組、下汪二組、禾場坪、崎上、六么田、泥塘、西邊江、東邊江、三將中,全村共305戶,1372人,面積4.3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當家村
  • 地點:湖南省花垣縣花垣鎮
  • 人口:900餘人
  • 氣候地貌:中亞熱帶山地
  • 自然資源:水稻、玉米、甘薯、金秋梨
  • 人口民族:苗族為主,漢族少數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氣候地貌,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經濟項目,收入來源,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風土人情,禁忌,婚姻習俗,喪葬習俗,

建制沿革

花垣鎮轄村。民國時屬長潭鄉。解放初屬一區,1958年屬上游公社,1961年屬窩勺公社,1984年屬窩勺鄉,2005年屬花垣鎮。位於縣城東南9公里。

行政區劃

2005年7月20日行政區劃調整後,歸花垣鎮轄管。轄:下當家,上當家,牛角屯。

地理環境

氣候地貌

當家村屬於中亞熱帶山地,最高海拔800米,最低海拔300米,年日照為13000小時左右,年平均氣溫在16攝氏度~17攝氏度,年降雨量一般為1420毫米。

地理位置

當家村地處花垣縣東南部,與與道二鄉槓攀村、槓槓村,下寨河村,窩勺村,沙碧村相鄰。村交通便利,319國道和茶吉、張花高速公路相近,老天坪飛機場在村後深山。

自然資源

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甘薯、金秋梨、獼猴桃、葡萄、棗子等。用材林有松、杉,經濟林多為油茶林。退耕還林後長成了榿木林。

人口民族

系苗族聚居村,苗族為主,漢族少數,姓氏:伍、吳、梁、石、符、隆、蒲、劉、謝、楊、程。

經濟概況

經濟項目

花垣縣果品公司扶持500畝梨子園(搭若、達百);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基地(盪廖啵),

收入來源

經濟收入以外出務工、務農為主。退耕還林補貼等。

社會事業

納入新農村示範村建設,村道路硬化建設正實施。全鎮電話入戶率100%,行動網路實現了全面覆蓋。全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除率達100%,合作醫療參保率100%。村域內建有牛角屯大壩等休閒娛樂、旅遊度假勝地。完成村低保工作。

歷史文化

當家伏擊戰:有一次省軍在長潭、窩勺一搜剿梁明元領導的“湘西苗民抗日革屯軍”,梁明元指揮弟兄在高坡(即當家村扎郭臘)上對準省軍兵力集中的地方,掃射了一頓機槍和排槍;然後機動轉移到綏保邊境的密林中去了。梁明元就派人站在城郊和長潭交界的閻王坡、牛眼睛坡、下寨河和當家一帶的高坡上,向縣城方向的天空打排槍、打機槍,嚇得省軍晚上睡不著覺,在黑夜中又不敢出城追擊。
當家村民智斗土匪:解放前奸人帶隊進村搶劫,村民依據地勢,向土匪扔石頭,放火槍,嚇退土匪,保護了村民生命和財產。
修牛角屯大壩:人民公社時,窩勺公社組織社員民眾修築大壩。今天,屹立在當家村的牛角屯大壩是當家村民及各村村民智慧勞動結晶最好的見證。

風景名勝

當家坡:一覽眾山小;牛角屯大壩:天然浴場,魚鳥天堂;當家河道:兩岸絕壁,蜀道嘆難;溶洞眾多,洞內有洞。
大壩放水大壩放水

風土人情

村內苗族為東部苗族,舊時稱紅苗。語言為苗語東部方言。

禁忌

苗家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幾種:
  • 忌踩三腳 苗家火坑裡放一鑄鐵三腳架,用作炊事,傳說三腳架是3個護火的祖先變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恭。放三腳架要放正,兩腳正對堂屋。
  • 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邊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稱為“夯高”,設有祖先神位,是長輩坐的,年輕人和兒童嚴禁坐在此地,更不準在這方打鬧、波水或說髒話,否則就是褻讀祖宗,神人共憤。
  • 忌震“龍巖”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為“龍穴”,最忌震動,據說震動“龍穴”,“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就會遭殃。
  •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則標誌喪親守孝。
  •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 據說是吹柴大會把新的一個的財運吹走,從而貧困潦倒。
  • 禁忌在家或別人家吹口哨,據說會招來鬼怪。
    其他禁忌與縣內漢族大則致相同。

婚姻習俗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個別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為主。苗族青年通過勞動、集會、趕場、串親等方式相互接觸愛慕,經多次約會,對唱情歌,互贈禮物等確定戀愛關係,而後自由結婚的。
訂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動向女方家求親。媒人往返的次數越多越好,俗稱“多求為貴”,女家商量同意,親事初定,通過放鞭炮,吃放話酒,正式訂婚。訂婚後,男方要擇日向女方“過禮”,主要是讓女方請家族親友喝喜酒、認新親。隨後,男方便向女方“討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請“陰陽先生”擇吉日委親。娶親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為“管親郎”,帶抬花轎、嫁妝的隊伍前往女家迎親。
抹黑臉抹黑臉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發親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裝後,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著上轎。新娘出嫁由親屬女友陪伴,特別是請兒女滿堂的婦女做“引親娘”,還要請男女歌師一同前往,到新 郎家賽歌。發親後,由“管親郎”打燈籠引路,行往男家。同時,到女方家吃喜酒的賓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攆腳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下午,賓客前來賀喜,男方擺宴款待,特別對“正客”必須熱情款待。晚上,新郎與新娘家請的“巴江莎”(苗語,意為歌師)開場對歌,賓客以此為樂,隨宵達旦。第二天上午,舉行吃酒儀式,主客雙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賀詞和祝酒詞,祝賀夫妻恩愛合好,百頭偕老,諸事順遂,並唱歌歡慶,講結親古老話,互贈禮品,婚慶期間,男方親族 在合夥請客吃飯,俗稱“排家飯”。散客後,新婚夫婦進入正常生活。
哭嫁哭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舊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辦,節約從儉,與漢族婚禮毫無兩樣。

喪葬習俗

老人臨終,所有兒女須圍在身邊送終。當家主人,備香一把,紙錢三斤六錢,燒成灰燼,為“落氣錢”,在死者的房內燒,在屋外燒。兒女放聲大哭。有押三早、五早、七早的說法。請道士來打繞棺和請陪亡人來唱喪堂古歌。正客那天晚上很隆重,道士會進行串花,主人家捉道士,鬧到凌晨。埋葬完畢,回來後眾人都要到死者的家中用冷水泡飯洗手,虛吃米飯,以辟邪洗去晦氣。如果死的是小孩(通常是意外死亡),不告訴鄰居,鄰居也不可以來,只告訴親戚。用木板釘成小木匣,將孩子的屍體放入其中。在當天日落之時埋葬。若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不舉行葬禮,在家中停屍兩天,由親戚,家人埋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