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塗高

當塗高

漢代讖書中的隱語。指三國 。《後漢書·袁術傳》:“(術)又少見讖書,言‘代漢者當塗高’,自雲名字應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當塗高
  • 拼音:dāng tú gāo   
  • 注音:ㄉㄤ ㄊㄨˊ ㄍㄠ
  •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詞語解釋,歷史來源,

詞語解釋

dāng tú gāo ㄉㄤ ㄊㄨˊ ㄍㄠ
當塗高
李賢註:“當塗高者,‘魏’也。”《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肅承天命” 南朝裴松之註:“太史丞許芝條魏代漢見讖緯於魏王曰:‘……故白馬令李雲上事曰:‘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 。’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 魏當‘代漢 ’。’” 宋歐陽修《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火數四百炎靈銷,誰其代者當塗高。”漢末三國時下邳賊闕宣自稱天子多依此。漢末權臣李傕也曾迷信此讖語,者,同“闕”也,又曰極高之人為傕。

歷史來源

在中國歷史上,讖語一直是個神秘而且有用的東西。讖,即預言。通常是用一些隱晦的游移不定的話來預測未來的事件,如果還加上圖像,就叫圖讖,對讖的系統性解釋,則為讖緯。每到一個王朝衰敗的時候,就會有讖語出現,並或多或少地發揮作用。
史料中最早的讖緯或許就是秦始皇時,有人在石頭上刻字,說“亡秦者胡也”,搞得始皇帝龍心不悅,派出大將蒙恬北擊胡人,並修建了萬里長城,可他卻不曾想到,自己還有個叫胡亥的倒霉孩子。
秦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靠的就是在鯉魚肚子裡塞布條,還有吳廣裝成狐狸在草叢裡喊“大楚興,陳勝王”,現在看起來非常小兒科,在當時,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劉邦玩的也是這一套,斬白蛇之類“壯舉”,很可能是劉邦發跡後,吹鼓手系統炮製的“神話”——這位天子出身寒微,在那個講究門第的時代,實在拿不出手。為了彌補這個缺陷,這位第一個布衣天子不得不弄些神神怪怪,連老爹都不承認是親的,這種骨子裡的自卑感影響了漢帝國的精神。
就在這個神神怪怪的朝代,一句宣告它滅亡的讖語登場了——“代漢者,當塗高也。”
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時人有問:“《春秋讖》曰代漢者當塗高,此何謂也?”舒曰:“當塗高者,魏也。”
這讖語的意思很明白,是說漢王朝氣數已盡,注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當塗高”卻很費解了,什麼意思呢?是人名還是隱語呢?誰是“當塗高”呢?於是就有人費盡心思去猜測。
一般來說,讖語通常在“國將不國”時才會流行,這也並不奇怪,“國將亡,聽於神”,凡到國破家亡,必多奇奇怪怪。然而“當塗高”卻有點特別,至少漢武帝時(正是漢朝的鼎盛期)就傳的沸沸揚揚了。《太平御覽》引古代野史,記載了劉徹死前的“天鵝絕唱”:
行幸河汾,中流與群臣飲宴乃自作《秋風》辭,顧謂群臣曰:“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群臣進曰:“漢應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孫孫,萬世不絕,陛下安得此亡國之言,過聽於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來,不聞一姓遂長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東漢末年,自從黃巾起義,繼之董卓弄權,東漢王朝勢成瓦解,群雄並起,“代漢者,當塗高也。”再一次煥發活力。
首先認為自己是“當塗高”的是那個無才寡德而又自命不凡的袁術。
《三國志》的記載差不多:
興平二年冬,天子敗於曹陽。術會群下謂曰:“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觿莫敢對。主簿閻象進曰:“昔周自后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術嘿然不悅。用河內張裨之符命,遂僭號。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
典略曰: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見讖文云:“代漢者,當塗高也。”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