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哲學引論——唯物史觀與轉型發展》是2014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俊一。
基本介紹
- 書名:當代社會哲學引論——唯物史觀與轉型發展
- 作者:楊俊一
-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當代社會哲學引論:唯物史觀與轉型發展》是一部關於當代社會哲學——轉型發展哲學的專題性論著集,強化問題意識與轉型發展。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二十六章,分別為“轉型變遷論”、“轉型博弈論”、“轉型制度論”。全書的學術背景和知識結構體現了五個方面的理論範式和要素:一是唯物史觀的經典文獻,二是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的理論與方法,三是轉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提出的問題與路徑,四是發展社會學人本發展論和文化發展論的思想元素,五是當代中國轉型發展問題的理論反思。
圖書目錄
導論
一、為什麼是發展?為什麼是現代化?
二、為什麼是新發展觀?為什麼是社會哲學?
三、轉型發展:建構主義或結構主義
上編 轉變變遷論
第一章 實踐與“廣義歷史唯物論”
一、重讀“文本歷史唯物論”
二、當代唯物史觀的“創新原理”
三、理論創新模式的解釋張力
第二章 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三維模式”
一、馬克思西方社會發展的“更替模式”
二、馬克思東方社會發展的“跨越模式”
三、馬克思歐美轉型發展的“變遷模式”
第三章 “晚年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的構想
一、“後馬克思主義”與“晚年馬克思”的“對話”
二、《資本論》第三卷“股份生產方式”改造的構想‘
三、“後《資本論》時代”生產方式的變遷
四、中國小康社會結構整合的構想
第四章 實踐模式與社會發展歷時形態
一、實踐模式的結構:生產與交往
二、實踐模式的“邏輯一歷史”前提
三、勞力經濟模式:勞動力與產權制度
四、資源經濟模式:從“資本”到“社會”
五、知識經濟模式:“知識決定未來”
第五章 “企業制度”變遷與社會結構轉型
一、制度變遷與中國企業定位的分析
二、中國企業制度變遷的社會學考察
三、企業制度變遷誘致社會結構轉型
第六章 “單位制度”變遷與社會結構轉型
一、民生社會:權利平等、正義優先
二、“兩位一體”:“企國同構”的“單位制度”(1949-1978)
三、“三位一體”:從“市民制度”到“企群分立”(1978-2003)
四、“四位一體”:歷史優先還是價值超越?(2003-2008)
第七章 “社會管理制度”創新與社會結構轉型
一、現代社會管理的“思想路線圖”
二、當代中國社會管理的思想原則
三、社會管理基本問題及其主體結構分析
第八章 當代唯物史觀的本體論轉向
一、和諧論:當代唯物史觀本體論的創新
二、社會論:當代唯物史觀本體結構的創新
三、人本論:當代唯物史觀本體範式的創新
四、分享論:當代唯物史觀價值模式的創新
第九章 社會哲學的後現代轉向
一、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產業結構轉型
二、後現代轉向:利奧塔、鮑德里亞與詹明信
三、解構之超越:唯物史觀的實踐建構
中編 轉型博弈論
第十章 人性模式:哲學與經濟學比較分析
一、何謂“現實人”模式
二、人性模式差異的比較分析
三、人學:人性模式創新的分析構架
第十一章 社會轉型與人的“實現形式”
一、轉型期人的生產交往關係變遷
二、轉型期人的“實現形式”變遷
三、轉型期人多向度的“實現形式”
第十二章 社會轉型與價值選擇的“悖論命題”
一、“經濟人”還是“道德人”?
二、生產主義文化還是消費主義文化?
三、短缺倫理還是致富倫理?
四、“事實存在”還是“真實存在”?
第十三章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價值論闡釋
一、“囚徒困境”與道德選擇策略
二、道德選擇對策的價值論分析
三、群體與個體:二元結構的價值整合
第十四章 價值“擇優博弈”與理想信念整合
一、理想信念“生產”與擇優博弈
二、價值擇優博弈的目標定位
三、價值擇優博弈的整合功能
第十五章 理想信念機制與價值模式變遷
一、理想信念與“相信機制”
二、理想信念價值模式的變遷
三、轉型期理想信念的功能分析
第十六章 意識形態新視閾:超越新制度主義
一、意識形態的邊界及其價值系統
二、意識形態在制度變遷中的功能
三、意識形態理論的創新視閾
第十七章 意識形態功能及其弱化的道德風險
一、意識形態“制度功能”的分析
二、意識形態弱化的“道德風險”
三、意識形態在企業管理中的文化功能
第十八章 跨文化管理的價值分析與整合
一、管理文化模式:機制與功能
二、西方管理文化模式的價值觀
三、中國管理文化模式的價值觀
四、跨文化管理差異比較的整合模式
下編 轉型制度論
第十九章 “制度是交往的產物”
一、制度本質認識的三維尺度
二、人性諸假設與制度行為
三、“制度人”:韋伯與威廉姆森
第二十章 制度起源論:技術、交往與秩序
一、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產權制度起源論
二、諾思的產權制度起源論
三、哈耶克的制度認識論:知識與秩序
四、埃格特森的制度博弈論
第二十一章 制度資本的結構與功能
一、信念與制度資本的再生產
二、制度結構及其“經濟一社會”功能
第二十二章 集體行動與國家制度行為
一、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
二、諾思:國家制度行為的分析
第二十三章 產權與制度的變遷形式
一、產權變遷:外部收益內部化
二、誘致性制度變遷
三、強制性制度變遷
第二十四章 制度創新模型:諾思與布羅姆利
一、制度創新的諾思模型
二、制度變遷的布羅姆利模型
第二十五章 “內部人控制”與激勵制度創新
一、“兩權分離”中的委託代理關係
二、傳統公有制代理機制的效率分析
三、改革試點中委託代理關係的特點
四、組織激勵方式的制度創新
第二十六章 馬克思制度變遷思想的當代視閾
一、馬克思制度變遷思想的分析構架
二、馬克思制度變遷史的結構分析
三、馬克思制度變遷維度的創新構想
附錄
現代的,太現代的!——模仿解構主義“書寫”的一篇習作
後記
作者簡介
楊俊一,1958年生,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上海大學博士生導師、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全國套用哲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全國人學學會理事;曾出版《實踐哲學論》、《制度變遷與管理創新》等論著(編著)二十餘部;曾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8O余篇,並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高校文摘》轉載3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