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北京社會保障史話

當代北京社會保障史話

《當代北京社會保障史話》是2011年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劭南。

基本介紹

  • 書名:當代北京社會保障史話
  • 作者:李劭南 (作者), 楊薇薇 (作者), 當代北京編輯部 (編者)
  • ISBN:9787515400020
  • 頁數:1589頁 
  •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1年6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 :當代北京社會生活史話叢書
  •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 產品尺寸重量:22.4 x 14.8 x 1.4 cm ; 240 g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當代北京社會保障史話》內容簡介: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國定都北京,於今已近60年了。六十年,一個甲子,共和國的人民、北京市的人民,在創造自己新生活的過程中,親歷了多少成功的喜悅、順利的舒暢,以及挫折的傷心和迷惘。然而,我們都已走過來了,我們畢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和進步!我們的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才會有今天的收穫。我們撫今憶昔,怎不激動和感奮!
當代北京編輯部用幾年的時間,策劃、編輯了這套《當代北京社會生活史話》叢書。這套叢書屬於當代北京編輯部組織編寫的《當代北京叢書》中的史話系列,它的目的是記錄和宣傳北京在新中國成立後,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發展和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績;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當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幫助大家了解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同時,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當代北京的成就和風貌。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編輯推薦

《當代北京社會保障史話》老北京遇著災荒多是排隊去領粥,有了工作就等於生活有“保險”,福利分房曾是大家都想吃的蛋糕,北京人被“社會保障網”全覆蓋。

作者簡介

李劭南,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當代北京史學會理事,資深傳媒策劃人。業餘時間喜歡收藏、研究北京文化。主要作品:《當代北京婚戀史話》、《當代北京喪葬史話》、《當代北京理財史話》等。
楊薇薇,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任全球500強外資企業人力資源部人力資源師。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賑濟與慈善——老北京最早的社會保障
晚清民國時期的北京,由於連年戰事,當時的社會景況可謂是國破民窮——官家苟延殘喘,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長期的“滿漢分治”留下的後遺症,北京的普通市民尤其是旗民,在就業生存方面基本上都處於劣勢,他們或無一技之長。或年老體衰,或拉家帶口……
歷屆政府為了緩解貧困人口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壓力,曾進行了不少救濟工作,如開辦粥廠,開設養老院,興辦貧民習藝所、教養局等,這可說是老北京人享受到最早的“社會保障”了。
一、晚清民國時期貧困人口的困擾
二、賑濟貧民,慈善單位設立了救助機構
三、改變消極濟貧做法,新型救助理念誕生
四、社會慈善的表率——香山慈幼院
五、老北京人得了病咋辦?
六、北平解放前,老百姓的生活已經無從保障
第二章 北京解放後的社會保障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為了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水準,全國實行計畫經濟。北京市政府通過制定各種合理可行的制度,基本上解決了城鄉居民生活的社會保障。
一、北平和平解放,“保障”平穩過渡
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讓勞資關係得到較好處理
三、那個年代,有工作就等於有了保險
四、戶口本和票證制度成為福利的一條標誌線.
五、對特殊需求人群的特殊保障
六、計畫經濟時期的職工“貼身福利”
七、困難時期優撫工作依然“給力”
八、60、70年代的醫療保障
九、“子女頂替”曾作為福利普遍實施
十、“文革”時期社會保障基本“停擺”
第三章 改革開放後的特色保障
計畫經濟時期的保障是單位保障,簡言之,一個人有單位了,就有保障了。換言之,人們對單位有著習慣性的依賴,計畫經濟養成了老百姓“等、靠、要”的思維習慣,這也是人們不願意脫離單位的重要原因。
但是市場經濟要打破“鐵飯碗”,形成人才流動,就打破了人們頭腦中固有的那點念想——福利分房取消了,保障由社會提供了,大家對單位的依賴性也就由“等、靠、要”向社會保障方向轉化了。
一、福利房曾是大家都想吃的“蛋糕”
二、停薪留職——曾是“吃著鍋里的,不丟碗裡的”福利
三、帶薪休假——美得讓人忐忑的福利
四、“三聯單”曾經神聖得像“聖旨”
五、職工醫保制度已到不破不立之時
……
第四章 “熱議”的社保話題
第五章 北京人被“社會保障網”全覆蓋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