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分七章,在導論之後,第二章主要論述自由與組織的關係。第三章著重論述了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是當代中國農業生產組織現代化的歷史與邏輯起點。第四章論述了當代中國農業生產組織的基本構架是以農戶經濟為基礎的、多種經濟組織形式並存交織的多元共生格局。第五章分析了“小農”的不同類型及兩種不同的“改造小農”路徑,並著重探討了在當代中國如何進行“市場化改造小農”。第六章回答了“市場化小農是否需要合作組織”的疑問,明確組織者和組織對象。第七章著重回答了在組織與制度層面“如何以信息化引領農業現代化”這一問題。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本書基本分析框架:自由與組織 第三章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生產組織變遷的歷史脈絡與內在邏輯 第四章 多元共生:當代中國農業生產組織的基本構架 第五章 改造小農:當代中國農業生產組織現代化的關鍵 第六章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誰組織?組織誰? 第七章 網路化:當代中國農業生產組織現代化發展重點與戰略導向 |
作品思想
該書的主要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如下:1.進一步明確農民土地承包權作為“私權利”的神聖不可侵犯性,賦予廣大農民在土地承包權轉讓、交易與繼承方面更充分的自由權利;允許農民進城後“賣斷”農村土地承包權,即以“農村土地承包權”交換“城市社會保障權”,同時在農村可試行土地承包權一子(或一女)繼承權。
2.進一步改革“城鄉分治”的戶籍管理制度,給予廣大農民充分自由的居住選擇權與相應的自由遷徙權。既不能阻礙農民自願進城,成為“新市民”,也不能逼迫農民進城。
3.在農民自由選擇基礎上的土地流轉是在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的基礎上,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之路,應在市場化運作的前提下鼓勵對之進行積極的多元化探索。但是,“工商資本下鄉”,將家庭農業轉變為工廠化農業,把農民轉變為農業工人,實踐表明,這樣做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必須慎之又慎。
4.在中國特定的資源約束與制度約束下,農業生產環節的專業化與農業生產環節的規模化經營是市場化改造小農的關鍵性環節之一,也是建設與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政府應出台積極的鼓勵性政策,引導農村各種專業化服務組織的發展。
5.農業機械化的目標不是要追求單個農戶擁有多少農機,而是要追求農戶整體農業生產各環節的農機服務覆蓋率。因此,農業機械化的推進應以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機服務為主體,絕大多數的農戶並不需要購買農機,而只需要購買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機服務。因此,需要調整相關政策,不要鼓勵家家戶戶買農機,而是要對農戶購買農機服務給予適當的補貼;同時,積極鼓勵發展農機專業戶、農機合作社、農機服務企業等社會化農機服務組織。
6.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培育農業生產專業戶,發展家庭農場;推動農業生產環節的專業化,培育和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化農業生產組織,是培育“職業化農民”的兩條基本路徑。關於未來“誰來種地”的問題,作者認為,其根本的出路不是要把現有的農業勞動力都強行地“捆”在土地上,只能當農民,而是要在廣大農民自由選擇的基礎上,培育“職業化農民”。它還應包括允許過去的非農民、“城市人”、大學生自由選擇,去當“職業化農民”。
7.農民專業合作社並非“弱者的聯合”,它以專業化農民而不是以貧困農民作為組織成員的主體有其內在的邏輯合理性。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促進農村的專業化生產、商品化生產,主要受惠者則是農村中相對富裕的專業化農民。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來培育農村中產階級形成與發展的功能,事實上要大於扶貧的功能。這意味著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有更準確的定位。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該書入選2014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曹陽,華中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6—2007年擔任華中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