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對政治認同的含義、特徵、結構要素、生成機制及其功能等進行界定,具體闡釋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特定主體、客體、介體及環體等內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五個歷史階段的公民政治認同的歷史變遷過程進行回顧與梳理,客觀地總結其中的經驗與教訓,積極探尋公民政治認同建設的內在邏輯和現實啟示;明確中國公民在治理績效認同、制度規則認同、意識形態認同等方面所出現的積極變化以及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以此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動態變化及階段性特徵;對影響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狀況的諸多變數和因素進行具體的分析,力圖全面闡釋公民政治認同問題產生的原因;從戰略上即價值規範層面分析政治認同建構的價值理念和基本原則,並對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建構的具體路徑進行深入分析。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政治認同與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基本理論 第二章 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歷史考察與現實啟示 第三章 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現狀的實證分析 第四章 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五章 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建構的戰略認知和路徑選擇 |
創作背景
政治認同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問題,也是人類政治發展的重要前提。作為社會成員與政治體系之間關係的反映,政治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對現存政治體系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以及基於特定利益而積極支持、參與政治體系的實踐活動,它體現為一種政治心理與政治行為的統一。人類社會發展實踐表明,政治認同是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任何政治統治的維繫和發展都必須要有政治認同的支撐,即贏得社會成員對其政治體系的廣泛認可和支持。對當代中國而言,政治認同更具有特殊意義。基於此,《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革命、建設及改革的巨大變遷,公民的政治認同也隨之經歷了複雜的變化過程,體現出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特點及其規律。該書指出,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公民政治認同的變遷歷程,公民政治認同既取得了重大成效,也遭受過重大挫折,體現為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其中所體現出的內在邏輯及其啟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高度重視人民民眾的利益訴求,以顯著的執政績效提升政治認同;加快培育法理型政治權威,以完善的制度體系提升政治認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以包容的意識形態提升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條件和認同主體的個體建構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受到社會因素、個體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儘管公民政治認同的現代性成長取得了重要成就和出現了積極變化,但也面臨著認同消解、認同危機、虛假認同甚至不認同等問題和挑戰。對此,該書從巨觀與微觀的視角出發,就時代挑戰和現實問題兩個層面,對影響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狀況的諸多變數和因素進行分析,闡釋公民政治認同問題產生的原因。具體而言,社會轉型、經濟全球化及社會信息化,作為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發生變化的現實社會場景和時代挑戰,構成了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巨觀影響因素;同時,利益結構的多元分化、政治文化的分化變遷、制度規範的不完善以及公民個體政治素質的矮化等,作為政治認同的結構要素中所存在的現實問題及矛盾,則構成了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微觀影響因素。
公民政治認同的建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尊重政治認同的一般規律的前提下,把“應然”和“實然”結合起來,從價值規範和經驗事實兩方面來加以推進。該書關於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建構的分析,首先是從戰略上進行思考和把握,即從價值規範層面分析政治認同建構的價值理念和基本原則,然後以其價值理念及基本原則為指導,從經驗事實層面對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建構的具體路徑進行深入分析。該書指出,社會公正是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建構的核心價值理念,它是利益協調的基本準則,是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據,也是形成思想共識及實現社會整合的重要原則,從而為政治認同的建構提供最終的評價標準。同時,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建構還應堅持人民主體、問題導向、系統性、科學性等基本原則。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胡建,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西華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四川省毛澤東思想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政治認同與黨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