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從哲學層面深刻、系統闡述了現代化與政治認同關係問題,明確了政治認同的主體、客體、資源及其內在關係,並提出了政治認同資源—客體對應關係模型,為挖掘政治認同資源、培育政治認同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對於早發現代化後發現代化進行比較,提出了政治認同的“年輪模式”和“鳥巢模式”,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建設提供了理論借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現代化與政治認同的相關性 第二章 政治認同的資源與對象 第三章 不同維度現代化對政治認同的影響 | 第四章 年輪模式:早發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認同 第五章 鳥巢模式:後發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認同 第六章 現代化中的政治認同之惑 |
作品思想
該書釐清了現代化與政治認同的內在複雜關係。作者採用規範分析方法辨析了現代化與政治認同的關係,分析兩者契合與悖離決定和塑造政治認同的“下限”和“上限”以及政治認同發展空間。作者認為,契合之處體現為:自我覺醒是兩者的同一起點;發展性是兩者的共同特點;求同性是兩者的相同傾向。悖離之處表現為:現代化的客觀性與政治認同的主觀性;現代化的未來性與政治認同的歷史性;現代化的批判性與政治認同的保守性。“合”是指現代化從戰略上有助於政治認同的形成,政治認同有利於促動現代化實現,兩者從積極意義上而言,具有正相關性。“悖”是指在現代化實踐中,具體到不同的時空範圍和條件下,現代化有可能導致政治認同的危機,政治認同可能危及現代化進程。“合”意味著真正穩固的政治認同必須圍繞現代化的“主軸”,脫離現代化的時空背景的政治認同是短暫和不牢固的。“悖”意味著政治認同並非隨著現代化必然生成,現代化能否促進政治認同,政治認同究竟對現代化進程能夠發揮何種功能,取決於政治認同的指向。現代化進程中政治認同建構,一方面拓展政治認同的空間上限,深刻挖掘政治認同的資源,另一方面堅守政治認同的“下限”,堅決保障政治認同的現代化指向。
該書依據政治認同的主體—人的基本屬性為分析維度,從哲學高度提出政治認同的四大支柱:歷史記憶、現實利益、價值觀念與話語體系。作為特定時空坐標系中的人,歷史記憶是政治認同的參照資源;作為客觀現實存在的人,現實利益是政治認同的直接資源;作為道德空間中意義存在的人,價值觀念是政治認同的核心資源;作為區別於獸的自我解釋動物的人,話語體系是政治認同的統攝性資源。以權力的基本運行邏輯劃分政治認同的對象層次,提出意識形態認同、制度認同和政策行為認同三個層面。政治認同資源與對象存在直接或間接、或強或若的對應關係,從而有利於更加準確而深刻地理解和分析政治認同問題,也為塑造政治認同找到了著力點和聚焦點,最終有利於形成相互強化的網路狀政治認同體系。
基於學術研究的本土關懷,作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建構提供了理論建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建構,必須置於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視閾中,充分利用現代化與政治認同的契合與悖離的之間的博弈拓展政治認同的空間,挖掘政治認同的資源。同時,在觀照特殊性的基礎上,借鑑早發現代化過程中政治認同發展的經驗,實現政治認同模式的創造性轉換。而轉換的關鍵在於對根本性政治問題的認定,實現問題“牽著”認同向認同“引導”問題的變遷。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常軼軍,男,1983年9月出生,內蒙古卓資人,吉林大學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畢業,法學博士。現為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山西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