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視域中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研究

民生視域中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研究

《民生視域中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研究》是曾楠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7月。

該書植根於馬克思的“民生”思想,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要求,以民生改善與政治認同提升的內在關聯為邏輯起點,以當代中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為現實起點,以民生視域中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建構的理論框架與實現機制為研究重點,以提出當代中國政治認同提升的民生舉措為落腳點,從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現代界說、生成考察、實然現狀、中西比較、現代形塑等方面展開,著眼民生視域中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理論與現實相一致的系統研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民生視域中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研究
  • 作者:曾楠
  • 類別:政治學著作
  • 字數:246千字
  • 首版時間:2021年7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系統研究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理論內涵、結構屬性、本質特徵、功能價值、當代實踐、中西比較、發展規律、提升方案等,揭示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建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科學分析民生建設與政治認同親和性、互動性、自洽性的內在邏輯;尋求民生建設與政治認同良性互動的現實基礎;分析總結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建構的邏輯進路。

作品目錄

緒論 民生建設:政治認同獲得的永恆命題
第一章 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理論界說
第二章 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生成考察
第三章 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實然審視
第四章 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中西比較
第五章 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現代形塑
結語 中國民生建設中的政治認同提升:一個未竟的事業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民生即人民的生存、生活、生計,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對國家、政黨、政治思想在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民生建設是政治認同獲得的永恆命題,亦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關注的重要問題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民生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是民生建設的應有之義。一部中國共產黨黨史,一定程度上是關注最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的歷史,是解決最廣大人民民眾民生問題的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亦是政治認同建構與民生問題解決齊頭並進的實踐歷程。基於民生視域探究當代中國政治認同既是理論邏輯的接續,也是新時代政治實踐的現實必需。基於此,《民生視域中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從歷史層面考察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生成歷程。認同是時間變化中的認同,政治認同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本質上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民生建設的變遷歷程直接影響政治認同的生成樣態。經濟民生、權益民生、文化民生是民生建設的三大面相,該書分別從經濟民生向度、權益民生向度、文化民生向度三個層面考察政治認同的變遷歷程。
該書從現實層面審視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實現現狀,從政治認同的經濟民生、權益民生、文化民生界面剖析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實然圖景;從經濟成長與認同低迷的“政績困局”、政治民主與認同冷漠的“民主詰難”、文化多元與認同私密的“多元謎局”,透視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現實困惑;從公平與效率的失調、民生與民主互為供給的滯後、主流與非主流的交融碰撞,揭示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問題歸因。
該書從比較層面對比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中西差異與共性,從西方福利政治與中國民生政治的對比,考察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中西差異;從全球化、多元化、市場化、信息化情境對中西政治認同的影響,解析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中西共域;從福利缺場向福利在場轉換、臣民政治向公民政治轉換、文化勢差向文化正義轉換,揭示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中國啟示。
該書從對策層面提出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現代形塑。民生建設覆蓋經濟民生、權益民生、文化民生等方面,政治認同有賴於利益認同、制度認同、價值認同等支撐,該書從國家建構、社會支持、文化正義等層面找尋民生視域中政治認同的提升路徑,通過分析從現代國家建構、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文化正義建設等方面改善經濟民生、權益民生、文化民生,得出政治認同提升與強化的現實路徑。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民生視域中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研究》
2021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6177-4

作者簡介

曾楠,中山大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影響力提名人物、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對象、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對象、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培育對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