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信仰的社會學詮釋》是 201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
基本介紹
- 書名:當代中國信仰的社會學詮釋
- 頁數:519頁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
平裝: 51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9713525, 7509713528
條形碼: 9787509713525
商品尺寸: 23.6 x 16.2 x 2.6 cm
商品重量: 721 g
ASIN: B003JQK8ZE
內容簡介
中國人有信仰嗎?中國人在信仰什麼?中國人的信仰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如何以信仰為紐帶獲得社會的信仰認同、進行信仰的社會實踐?《信仰但不認同:當代中國信仰的社會學詮釋》從宗教-信仰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入手,著重討論和分析了這些中國社會、中國人無法迴避的重大問題。書中對中國信仰的社會特徵、宗教信仰與其他信仰的複雜關係及其在當代中國社會的演變、實踐等情況,進行了宗教-信仰社會學的深度詮釋,進而討論了信仰社會學理論的建構問題。
目錄
序1 從宗教理解到信仰理解
序2 遊蕩的信仰,空靈的社會
序3 宗教是一個有用的跨文化概念嗎?
1 中國信仰的時代變遷
1.天命?聖王?神靈
2.60年中國人的信仰變遷
3.從“信仰危機”到“宗教危機”
4.“臣民宗教”與“公民宗教”
5.宗教與災後社會重建
6.宗教與金融危機的聯想
7.個人信仰與身體政治
8.信仰與身份的衝突
9.宗教信仰屬於誰
10.儒教復興,誰來埋單?
11.我們都被信仰了!?
12.當代中國人的信仰重建
2 信仰與中國現代性的興起
13.國家認同與私人信仰的互動
14.民主與“迷信”的新衝突
15.大寨造大廟,信仰大轉型
16.國家在場的文化再生產
17.後改革時代的正當性衝動
18.國家祭聖祖:政治認同的象徵性建構
19.毛澤東與現代中國的全能型革命模式
20.傳統信仰的現代複製
21.中國信仰的現代性難題
3 信仰認同與信仰區隔
22.儒教宗教論的再討論
23.中國人的信仰認同模式
24.信仰認同與宗教模式
25.佛教信仰及其認同模式
26.中國佛教的後信仰時代
27.緣分?功德?共同體
28.倫理?身份?認同
29.當代中國“老闆”的信仰與信仰實踐
30.新教倫理與社會信任的中國建構
31.合法與非法:基於信仰-關係的權力實踐
4 信仰社會學的基本建構
32.信仰與宗教的空間分割
33.“公民信仰”如何可能?
34.私人信仰與社會結構的變遷
35.中國人的“關係-信仰”模式
36.中國信仰的關係主義模式及其重建之路
37.私人信仰與中國憲政建設 3
38.從信仰到宗教的“實踐邏輯”
39.信仰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信仰
後記
序2 遊蕩的信仰,空靈的社會
序3 宗教是一個有用的跨文化概念嗎?
1 中國信仰的時代變遷
1.天命?聖王?神靈
2.60年中國人的信仰變遷
3.從“信仰危機”到“宗教危機”
4.“臣民宗教”與“公民宗教”
5.宗教與災後社會重建
6.宗教與金融危機的聯想
7.個人信仰與身體政治
8.信仰與身份的衝突
9.宗教信仰屬於誰
10.儒教復興,誰來埋單?
11.我們都被信仰了!?
12.當代中國人的信仰重建
2 信仰與中國現代性的興起
13.國家認同與私人信仰的互動
14.民主與“迷信”的新衝突
15.大寨造大廟,信仰大轉型
16.國家在場的文化再生產
17.後改革時代的正當性衝動
18.國家祭聖祖:政治認同的象徵性建構
19.毛澤東與現代中國的全能型革命模式
20.傳統信仰的現代複製
21.中國信仰的現代性難題
3 信仰認同與信仰區隔
22.儒教宗教論的再討論
23.中國人的信仰認同模式
24.信仰認同與宗教模式
25.佛教信仰及其認同模式
26.中國佛教的後信仰時代
27.緣分?功德?共同體
28.倫理?身份?認同
29.當代中國“老闆”的信仰與信仰實踐
30.新教倫理與社會信任的中國建構
31.合法與非法:基於信仰-關係的權力實踐
4 信仰社會學的基本建構
32.信仰與宗教的空間分割
33.“公民信仰”如何可能?
34.私人信仰與社會結構的變遷
35.中國人的“關係-信仰”模式
36.中國信仰的關係主義模式及其重建之路
37.私人信仰與中國憲政建設 3
38.從信仰到宗教的“實踐邏輯”
39.信仰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信仰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