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繡

畲繡,即畲族刺繡,是獨屬於畲族人民的一項傳承技藝,是從古老的繡香袋發展而來的刺繡工藝。作為畲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畲繡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畲族刺繡,在浙江蒼南當地俗稱“繡花”,是指在畲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畲族服裝的衣領、袖口、服斗和圍裙等部位均會有精美的手工刺繡圖案,其工藝簡潔實用,內容豐富多樣,用色講究,色彩艷麗醒目,對比強烈,風格獨特,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畲族刺繡的手工藝種類繁多,畲族人除在衣裙上繡花之外,還在帳簾、肚兜、鞋面、童帽、菸袋、五穀包、枕套、帳簾等物上刺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畲繡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現狀,保護措施,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畲繡,是獨屬於畲族人民的一項傳承技藝,是從古老的繡香袋發展而來的刺繡工藝。李調元《南越筆記》載:“女初嫁,垂一繡袋”。後來發展為繡帳額、枕面、圍腰、衣領、袖口、裙邊、鞋面、扇心、女子綁腿和圍涎、圍項、童帽、肚兜等生活衣著用品。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古時,刺繡多為婦女所作,她們在穿針引線、纏纏繞繞之間,妙手生花。每個畲族鄉村都有幾個刺繡、編織能手。
畲繡手藝在民間也被叫為“做花”或“繡花”。畲族婦女喜歡在衣裳的領上、袖口、衣襟邊和圍裙上,刺繡各種花鳥和幾何紋樣,甚至有人物,形成一種美麗的圖案花紋。
畲族刺繡的紋樣很多,最常用的是尖牙紋和蜈蚣腳紋,植物圖案有牡丹、梅、桃、荷、菊、蘭等;動物圖案有龍、鳳、鹿、羊等,富有畲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畲族刺繡,色彩鮮艷明快,對比強烈,大多以紅色為基調,配以黃色、綠色、白色、藍色,不僅富有畲族風格,而且效果十分艷麗醒目。
畲繡最大特色在於,完全採用手工平繡,針法以工整的齊針為主,摻合掄針、套針、扭針等,線條細密、繡面細緻入微,往往是衣服已破舊,而上面的繡品尚完好。
畲繡工藝複雜,費時費神,全憑手工藝人的藝術感悟和熟練的手上工夫,因此這項技術考驗的不僅是手工藝人的耐心,還有她們對藝術的感悟。
畲族自福建入遷蒼南,主要居住在高、偏、遠的山區,以幾十戶或幾戶成村而聚,多與漢族雜處,全縣約有畲族人口2.2萬,占全國畲族人口的3%。蒼南地區的畲族人民憑著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創造了富有其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畲族刺繡就是其中一種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畲族刺繡藝人男女性別皆有。畲族繡男多以師徒方式來傳承,即徒弟拜師學藝,行拜師禮,學徒期一般為三年,期滿藝成出師,行謝師禮,可自立門戶,地方稱“做衫師傅”。如騰垟社區蒼北村的李招降、弟弟李招子,兄弟二人十七八歲跟隨師父學習刺繡,藝成出師後,兩人一起在浙閩邊界一帶畲族地區從事裁縫刺繡行當,為很多畲族姑娘做嫁衣裳。早年這些做衫師傅平時在家接上門活,遇有訂婚畲族女性,則受邀至姑娘家專為製作她們的嫁衣裳,每做一件婚嫁妝都要經過量身、定型、剪裁、縫紉、嵌邊、燙襯、刺繡、釘領扣等多道工序,歷時數日至十多日以上,其中主要時間花費在刺繡上。畲族繡女多為家族傳承,由母親或奶奶等口耳相傳,自小開始學習刺繡,同編織彩帶一樣,刺繡也是衡量一個畲家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標準之一。她們喜歡在衣服的領口、袖口、衣襟邊和圍裙上刺繡各種精美的圖案,有時還會刺繡出精緻的繡帕,送給自己的心上人。

工藝特徵

材料和工具
畲族刺繡需要的材料和製作工具比較簡單,主要有繡花針、各種彩線、珠線、剪刀、線排、灰包、布弓、熨斗、襁糊、繡棚(比較少用)等。由於經濟所限,絲、綢、棉等面料價格較貴,傳統畲族刺繡的底布布料一般使用自己生產製作的苧麻布(當地俗稱“老土布”)為主,據史料記載,這種布料是畲族人民用自己種的苧麻,經“脫膠漚漬、搓織麻紗、上車織布”全手工製作的,這個過程包括刮青、漂麻、織麻、上車織布等,其中,織布工藝流程主要包括穿扣、排紗、梳紗、上漿、品維、開織、下機、浸漂、摺疊、壓布、染色等十幾道工序。由於苧麻布的空隙較其他材質大些,繡者根據面料特點選擇苧麻線、棉線或其他繡線,而且不劈線,雙股加捻,這樣繡出的成品結構緊實,且耐磨性良好。隨著工業化生產的不斷提高,畲族服裝選用自製的布料較少了,新型的棉麻面料不易皺褶、易洗、快乾,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織布。
刺繡針法
與漢族傳統刺繡不同,畲族刺繡基本不用繡棚,而是直接在面料上刺繡,不用參考圖樣,把圖案畫在布上(或將圖案用筆畫在紙上,再剪下圖案,貼在布上),以圖稿或剪紙作底樣,然後用各色彩線依樣進行繡制。一件刺繡作品是用繡花針,以針為筆,變化運用多種針法而成。畲族刺繡的基礎針法主要有平針繡、鎖針繡、打籽繡、盤金繡和鎖邊繡。
(一)平針繡。針法包括齊針、盤針、套和針、錯針、戧針和輔導針等,在紋樣的輪廓線處用直線從一端到另一端,要求線與線之間排列均勻整齊,線的長短一致,拉線輕重一致,達到繡面針腳勻、齊、密、平的藝術效果。其中,齊針繡又分為直紋繡和斜紋繡,要求起針、落針都要落在紋樣的外緣,將紋樣蓋住;盤針繡針法頗多,有切針、按針、滾針、旋針等;套和針繡其實是表現暈色過渡的針法。這種繡法在畲繡中使用範圍最廣,主要使用在服斗、攔腰、領底和繡花鞋面等部位。
(二)鎖針繡。因其外觀像女孩的辮子,故俗稱“辮子股針”,由繡線環圈鎖套而成,形狀像一根鎖鏈環環相連,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和裝飾性。第一針在紋樣的根端起針,落針於起針近旁,落針時將線兜成圈形。第二針線上圈中間起針,兩針之間距離約半市分,隨即將第一個圈拉緊,以後類推。鎖針繡主要運用於攔腰上,突顯圖案輪廓。
(三)打籽繡。其針法由鎖針繡發展而來,將繡線在針上繞一圈,一般是由外向內沿邊依序繡制,在近線根處刺下形成疙瘩小結,如珠如籽,注意籽與籽的排列要均勻。它的特點是組織細密,結實耐磨,具有立體感,視覺效果突出,常用於繡制花蕊、果實、梅花鹿身上的斑點。鞋面以及攔腰上的角隅紋樣多採用此針法,呈現出星星點點的紋理效果。
(四)盤金繡。又稱“平金繡”,先將金銀箔紙或錫箔纏繞在絲線上,形成金、銀線,再將其盤扭成各種花紋圖案,並用色線將盤成的圖紋釘固在底料上,故又有“釘線繡”之稱。盤金繡適用於花形圖案、神仙和人物等帶有故事情節的題材上。盤金繡裝飾性強,對比強烈,製作精良,成本較高,一般用於畲族攔腰和其他日用品上。
(五)鎖邊繡。先將針從背面穿過來,向前一點下針,再將後面的兩股線穿到針上(也可以直接壓在針下面),把線拉緊,如此反覆,在結束位置將最後一針直接穿到背面,將線打個死結剪斷。該針法用於防止面料邊緣鬆散,起加固和裝飾作用。繡出的花紋,也叫犬牙紋,配色精美,主要運用於畲族服飾服斗的邊上。
無論哪種針法,畲族刺繡對針跡都力求整齊,疏密得當,講究平、勻、齊、密、潔、亮,各種線色的配置要協調巧妙,點、線、面要合理布局,繡工精巧且細緻,達到惟妙惟肖的效果。
畲族鳳凰裝刺繡
鳳凰裝是畲族最富有特色的服飾,是畲家女子禮服中的主要裝束,多用彩色絲線刺繡在綢緞布面,五彩繽紛、艷麗明快、風格獨特,充分體現畲族女性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對鳳凰的崇拜。傳統鳳凰裝分上衣、下衣和頭飾(銀飾)三部分。上衣俗稱大襟繡花衣,刺繡技藝精湛。富有的畲家在女兒出嫁前幾個月,都會請幾位裁縫師傅到自家製作一套鳳凰裝和幾套陪嫁服裝。新娘出嫁時,通常穿繡有八仙或者七仙女圖案的上衣。仙女圖案表示逍遙、快樂、幸福,鳳凰表示如意、吉祥,牡丹表示年輕、美麗。除了婚禮,畲鄉各村落每逢喜慶佳節,畲族青年婦女歌手也要穿上鳳凰裝上衣,戴上特色頭飾登台演唱。非歌手青年婦女也要穿上鳳凰裝上衣,戴上頭飾,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捧場。縣境內2015年還保存清末民初時期製作的鳳凰裝上衣3件。
1人刺繡1件完整的鳳凰裝上衣大約需要1個月時間,完成1套鳳凰裝大約需要2個多月,1件普通上衣也要20多天。因工藝精細,費時費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傳統大襟繡花衣刺繡工藝在多地已經失傳。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的藍瑞桃,為傳承民族手工技藝,她走訪一些老藝人,並仿繡留在繡品的八仙圖、雙龍戲珠等幾十件大襟花邊衣出售或贈送給親朋好友,獲得好評。2012年以來,相繼有浙江大學教授、閩浙兩省幾十家民俗文化研究團體和溫州電視台等媒體前來採訪。
釘花衫是鳳凰裝上衣,也是畲民禮服,一般是畲族姑娘結婚時娘家作為陪嫁禮物,在婚禮、迎賓、做客、參加對歌或者節日活動時穿著。上衣為黑色大襟右衽,有襯裡,面料大多是綢緞、呢類等優質布料。胸前從中線至右側部分,沿衣襟邊緣有一幅色彩鮮艷的圖案,繡花圖案為四邊形,寬4寸,右邊長衣在4~5寸,與上邊斜沿衣襟邊緣而做;左邊順胸前中線延伸至領口,長約6~7寸。圖案內容,或花鳥蟲魚,或吉祥動植物,或人物形狀,周邊圍一道及至數道齒狀或其他幾何圖案的花紋。衣領為中、高堅領,領上通圈繡有動植物花紋,領根處圍以彩色細布條和多色齒狀花紋;衣領布色或用衣服本色,或與袖口所鑲彩色布條相同。頜下領口有1個布扣或銀、銅衣扣,左右各鑲釘1個直徑約2厘米紅絨球。衣襟右側腋下處無衣扣,但縫有一對布條供穿著時固定之用。上衣後裾長於前裾,衣襟兩側開衩,右襟開衩處縫有1粒布扣,有的還在右側兩襟縫1個口袋。袖口繡有數色花紋圖案,袖端向外翻折,並綴以數道寬窄不一的紅邊或紅緣相間之布條做裝飾。
鳳凰裝刺繡技法。鳳凰裝衣料以自織的薴、棉、蠶絲土布為主,刺繡分為“插花”和“挑花”兩種。“插花”是在描好圖案的襯底布上用繡花針穿引彩色線,穿插出半凸的各種實體形象。“挑花”是根據圖案顏色,編織成彩色圖案。這些圖案構圖嚴密、配色協調、色彩斑斕、鮮艷奪目,富有民族特色:卷鑲在鳳凰裝領口、襟邊的布料顏色要根據服裝的布料來調配,如藍配黑或紅,看起來特別鮮艷美麗;兩袖口上用與上衣布料不同的五種花邊或用彩色線直接刺繡五環,以五環代表畲族盤、藍、雷、鐘、李5個姓氏;每1環的寬度為1~3厘米,環數能多不可少。環肩上的五行跟兩袖口上的五環也表示相同的寓意。最精緻的還是右胸口上的一塊梯形似的畫面,上下底和高分別為4寸、5寸和8寸,邊沿有直、斜、彎形圍繞的欄桿,有“米芽兒”等3種刺繡裝飾。配上一條繡有精美圖案的飄帶掛在右邊襟,其長度須和衣服等長。
畲族鳳凰裝刺繡工藝流程主要包括選定圖案、描稿、製作繡片、配色選線、繡制。
一是選定刺繡圖案。在蒼南畲族婚禮、節日和其他等重要場合,人們所穿鳳凰裝上的刺繡圖案,均有約定俗成的傳統習俗,畲族做衫師傅正是以此為前提來選定刺繡圖案。
二是描稿。尚未出師的做衫師傅,需先用筆按照選定的圖案在布料上進行描畫並熟記於心,待出師後則無須用筆描繪,而是用針直接在鳳凰裝上進行紋樣刺繡,過程中,會對圖案做些適當修改和調整刺繡圖案,使紋飾布局更加合理、精美。
三是製作繡片。這個工序相當於漢族刺繡工序中的上繃工藝。先分別用布料和報紙裁出花領衫需要刺繡的部位裁片,如領面、服斗花池,要注意在用報紙裁片時不留縫位,再把報紙裁片均勻刮上漿糊並貼在領面、服斗花池裁片的反面,沿面料裁片1厘米縫位等距離地打斜剪口並刮漿,並翻貼到背面的報紙裁片上做淨,用熨斗燙乾、壓平,最後,再以同樣的方式在反面再漿上一層紅色棉布遮蓋報紙裁片。
四是配色選線。根據圖案內容決定使用什麼顏色的線,將不同顏色的絲線並排穿插線上排的齒梳中備用,白色珠線單獨放置。畲族紋樣極其注重色彩的調和關係,其配色運用了大量高飽和度、高明度的色彩,例如紅色、玫紅色、黃色、綠色和藍色,這些色彩在黑、藍底色上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對比效果,整體富有美感,極具典型的民族特徵。
五是繡制。根據刺繡圖案,靈活運用多種針法進行服斗花池、花腳和領面的繡制。繡完後將繡片的反面刮上一層薄漿,用熨斗燙壓平整,並用白色珠線沿已繡好的鳳凰、牡丹和瓜果等紋樣的外輪廓進行線的描畫刺繡;再用金線在花心、花瓶、植物枝幹等部位做最後的點綴。
畲族刺繡圖案紋樣主要有植物紋樣、動物紋樣、人物故事紋樣、幾何及其他紋樣等。植物紋樣包括有荷花、牡丹、菊花、石榴、梅花、蓮、桃、蘭、竹等;動物紋樣包括有梅花鹿、鳳凰、鴛鴦、龍、蝙蝠、鹿、山雞、鰲魚、仙鶴、蝴蝶等;人物故事紋樣有八仙過海、梁山伯與祝英台、七仙女、金童玉女、老壽星等;幾何及其他紋樣有菱形紋、三角形紋、雲紋、水波紋、葉紋、“與”“壽”字紋等。
畲族刺繡的裝飾紋樣以不同的組合形式出現,通過不同形式的融合、均衡、疊加、對稱、連續排列等處理,使紋樣的整體感更加豐富,主要有單獨紋樣、適合紋樣、角隅紋樣、連續紋樣等。單獨紋樣多表現為一個整體圖面,多以花卉、人物故事、吉祥圖案為主,主要用於女上裝服斗以及繡花鞋。適合紋樣有固定的外輪廓,可以限制圖案造型,這一紋樣形式豐富、優美、巧妙、裝飾性強,多集中套用於服裝的攔腰上。角隅紋樣,以抽象為主,左右對稱,多出現在衣領、衣襟、袖口、圍兜邊緣等處。連續紋樣常以連續花草的排列形式,一條條裝飾在服裝的開襟部位,形成鑲邊裝飾。此外,也會分布在上裝衣領、女下裝、攔腰、綁腿等。

工藝流程

浙紡標T/ZFB 0041—2023《畲繡》編制主要依據和參考GB/T 38029—2019《蘇繡》、DB52/T 1614—2021《侗繡》、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和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範》,設定了基本安全性能指標和常用的強力以及色牢度指標,同時結合畲繡服裝融入生活、適應勞作的套用場景特點,設定了耐光色牢度、紕裂程度、起球等指標。
T/ZFB 0041—2023《畲繡》框架內容包括範圍,規範性引用檔案,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識、包裝、運輸和貯存7個部分組成。標準工作組經過集中研討和修改,並向相關機構、專家及代表企業徵求意見,確定了畲繡、畲繡針法、畲繡紋樣3個術語和定義。畲繡是指具有畲族文化特徵的紋樣、採用畲族刺繡針法及技藝的服裝、服飾品、工藝裝飾品。畲繡針法是指採用畲族刺繡技藝的針法。基本針法包括平針繡、鎖針(鎖鏈)繡、打籽繡和鎖邊繡等。畲繡紋樣是指符合畲族文化特徵的刺繡紋樣。包括植物、動物、人物、器物、幾何、文字元號等紋樣,在繡品上通常以獨花紋樣或二方連續紋樣為主要形式出現,色彩多以藍、紅、黑、綠、黃、紫色組合。結合專家研討以及企業產品特點,規定了T/ZFB 0041—2023《畲繡》適用於以機織物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畲繡產品。
在設定要求時,考慮到畲繡產品的質量保障,標準中對於畲繡原材料中的繡布和繡線的種類及質量要求提出了明確規定。考慮到非遺產品的傳承與發展,標準中區分了傳統製品和現代產品的要求。標準中對於服飾附屬檔案、裝飾件也提出了定性的質量要求,保障整件產品質量。標準中對成品的外觀要求結合了機織服裝常見的外觀缺陷以及加工生產現狀,設定了破損、疵點、平服性、縫製質量、美觀性、規格尺寸偏差等多方面的要求。成品內在質量包含了安全性能、纖維含量允差、強力、水洗尺寸變化率、色牢度以及洗後外觀要求。
T/ZFB 0041—2023《畲繡》要求中設定了原輔材料的要求,傳統產品的刺繡底布一般選用苧麻布、棉布、亞麻布、莨綢,現代產品可選用其他紡織織物。傳統繡線主要採用2~3股棉紗線,部分採用絲線、金銀線。色澤、細度均勻。繡線耐洗色牢度沾色應不低於3級,耐乾摩擦色牢度應不低於3級,耐濕摩擦色牢度應不低於2~3級。服裝、服飾品的鈕扣、裝飾件、拉鏈等附屬檔案應表面光潔、無毛刺、無缺損、無殘疵、無可觸及銳利尖端和銳利邊緣。
T/ZFB 0041—2023《畲繡》成品的外觀結合了機織服裝常見的外觀缺陷以及加工生產現狀,設定了破損、疵點、平服性、縫製質量、美觀性、規格尺寸偏差等多方面的要求。
標準中要求附屬檔案的表面光潔、無毛刺、無缺損、無殘疵、無可觸及銳利尖端和銳利邊緣;要求面料無破損、無污漬、無明顯疵點且各部位色差不低於3~4級,特殊設計除外;要求刺繡圖案與設計圖紙或確認樣相符,無漏繡、錯繡和圖案走形;要求刺繡部位正面針法平整,繡線壓線方向一致、整齊,無繡線過緊、漏底和因繡線過松而出現的浮線,刺繡背面應平整,無雜亂線結;要求各部位縫製平服,線路順直、整齊、牢固,針跡均勻,上下線鬆緊適宜,無跳線、斷線,起止針處應回針緝牢,不應有毛邊外露,縫製線跡無脫縫、漏縫,死線頭應不大於1 cm;要求熨燙平整、無死皺印,不應有燙黃、沾色、水漬及亮光。
T/ZFB 0041—2023《畲繡》中對規格尺寸允許偏差也進行了規定:規格尺寸≤10 cm,允許偏差±0.5 cm;10 cm<規格尺寸≤50 cm,允許偏差±4%;規格尺寸>50 cm,允許偏差±2.0 cm;對稱部位互差≤1.0 cm。
T/ZFB 0041—2023《畲繡》要求成品的安全性能符合GB 18401的要求,兒童及嬰幼兒產品還應符合 GB 31701 的要求。各項目的指標要求參照《蘇繡》標準,並進行了測試論證。
T/ZFB 0041—2023《畲繡》聯合當地政府發布的地方標準《畲繡技術規範》,配套《畲繡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用於景寧縣刺繡協會為農村閒散婦女提供繡娘職業培訓。截至目前,當地已累計開展畲族刺繡線上線下培訓36期,受訓人數達到5000多,培訓出上百位繡娘。

傳承保護

傳承現狀

畲繡,即畲族刺繡。在畲族的傳統文化中,當畲族姑娘新婚時,將刺繡師傅請到家中來,定製一套新婚服飾;男子則做一件長衫,領口刺繡邊。手工畲繡較機繡更為精緻而飽含心意,但同時由於耗時長,利潤較少,手藝正在逐漸失傳。
作為畲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畲繡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許多手工技藝一樣,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發展,古時畲族婦女人人都會的畲繡手藝如今也面臨著傳承的難題。
隨著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戰略推進,畲族刺繡不僅擁有獨立的手工藝產品市場,更多套用於民族風格的家紡織品、服裝、服飾品、工藝旅遊紀念品等諸多產品中,成為畲族民族文化及文創產品特色標誌之一。因此,全國各地畲族地區都把畲族刺繡作為一項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加以推廣套用。由於畲族刺繡長期以來都是師傅帶徒弟方式傳授,基本上都是自產自銷,沒有系統科學規範的工藝技術標準和流程可參照執行,當老一輩手工藝人相繼老去,年輕一代青黃不接,在各種利益驅使下,市場上出現大量良莠不齊的畲族刺繡相關產品,嚴重影響了畲族刺繡的形象和品質,不利於畲族刺繡產業化發展。

保護措施

景寧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有著豐富獨特的民俗風情和人文歷史,包括傳統節日、傳統工藝等各個方面,畲族刺繡便是畲族優秀傳統工藝之一,2011年畲族服飾(刺繡)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蒼南畲族刺繡被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和支持。蒼南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以動態保護和靜態保護兩手抓,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並舉的辦法,多方位入手,科學、規範、有序地推進蒼南畲族刺繡的傳承保護。
2016年8月,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畲族文化及畲族傳統手工技藝,景寧縣婦聯攜智聯培訓中心開展了傳統手工技藝(畲繡)培訓。
2021年6月,羅源縣畲族文創製作(畲繡)培訓班在霍口畲族鄉福湖村正式開班,培訓班增進了畲族繡娘對畲族刺繡文化的深入了解,提升她們畲族刺繡傳統手工技藝,拓寬婦女創收新渠道、新路子。
2023年2月24日,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發布《關於批准發布〈畲繡〉團體標準的通知》。根據《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由景寧畲族自治縣刺繡協會為主起草的《畲繡》ZFB團體標準批准發布,標準編號分別為 T/ZFB 0041-2023自2023年3月24日起實施。
目前蒼南縣以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藍瑞桃為主要負責人開展項目的保護傳承發展工作,並制定並落實“八個一”保護計畫,在岱嶺鄉畲族博物館建立了畲族刺繡傳承基地,收集實物進行陳列展覽,免費對外開放,同時定期開展刺繡培訓,培養畲族刺繡藝術人才。積極參加省、市舉辦的展示展演活動,促進社會公眾對畲族刺繡的了解和認知。開展各種教學培訓、體驗活動,包括“非遺學堂”“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等,擴大社會影響,讓畲族刺繡後繼有人。

傳承人物

雷英,福建霞浦縣畲繡工藝源自崇儒畲族鄉上水村,上水村是遠近聞名的“手工刺繡畲族服飾”的裁縫聚集地,非遺畲繡技藝傳承人雷英女士自幼耳濡目染,跟隨母親學習畲族服飾製作及傳統刺繡工藝,繼承了霞浦畲族獨有的古法服飾刺繡手工技藝,屢獲嘉獎。
夏安靜,浙江景寧縣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畲繡”代表性傳承人,現任景寧鳳舞銀針畲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法人,景寧畲族刺繡協會秘書長。主要從事畲繡研究與製作、畲族靛染研究與復興、布藝工藝品開發等。2019年10月,由浙江省婦聯攜手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展的尋找百名精湛技藝“女紅巧手”活動,景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畲繡”代表性傳承人夏安靜喜獲浙江省百名“女紅巧手”。
藍瑞桃,浙江蒼南岱嶺畲族鄉女子,畲族刺繡浙江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小跟隨母親學習刺繡,能刺繡各種各樣栩栩如生的花紋鳥獸圖案。

社會影響

畲族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用色醒目、朴中見真、拙中見善、簡中見美,是畲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畲族傳統服裝、腰帶和圍裙等服飾品上通常會以刺繡來進行紋樣裝飾,這些圖案花紋具有獨特的民族語言,寓意吉祥、配色絢麗。畲族刺繡既是畲族的點睛之物,更是幾千年畲族族群文化代代相傳的重要載體。畲繡基本針法包括犬牙繡、平針繡、鎖鏈繡、打籽繡和鎖邊繡等,近年來畲繡在工藝上博取眾家所長,大膽吸收了其他民族針法如劈絲繡、盤金繡等技法,在保持畲族刺繡核心技藝與風格特徵的同時, 與時俱進,使畲族刺繡更加豐富多彩,營造出豐富的視覺效果。2011年畲族服飾(刺繡)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畲族傳統文化的一張“金名片”。隨著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戰略推進,畲族刺繡在手工藝產品市場以及民族風格的家紡、服裝、服飾品、工藝旅遊紀念品等諸多產品的套用越來越廣泛,畲族刺繡產品成為畲族民族文化及文創產品特色標誌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