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田詞五首

畲田詞五首

《畲田詞五首》是宋代詩人王禹偁的組詩作品。這五首詩描寫了商州豐陽、上津二邑畲田耕作風俗,生動地記錄了山區刀耕火種的情景,讚揚了普通人民勤勞刻苦和團結互助的美德。全詩語言樸素淺近,清新流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畬田詞五首
  • 外文名稱:Five poems of she Tian
  • 作品別名:無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小畜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王禹偁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畲田詞五首
  • 其一
大家齊力斸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閒。
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
  • 其二
殺盡雞豚喚劚畲,由來遞互作生涯
莫言火種無多利,林樹明年似亂麻。
  • 其三
鼓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亂入雲
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
畲田詞五首
  • 其四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
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 其五
畲田鼓笛樂熙熙,空有歌聲未有詞。
從此商於為故事,滿山皆唱舍人詩

作品注釋

⑴畲(shē)田:燒荒墾種。詞:歌詞,一作調。
⑵斸(zhú);鋤一類的農具。這裡作動詞,掘土的意思。孱顏:通“巉岩”,高峻險要的山岩。
⑶索:古代長度單位,十丈為索。作者自註:“山田不知畎畝,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干索,以為田數。”
⑷豆萁:豆莖。這裡泛指豆類作物。
⑸豚(tún):原指小豬,這裡泛指豬。
⑹遞互:交替互助。生涯:生活,活計。
⑺“莫言”二句:作者自註:“種穀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獲濟。”
⑻獵獵:形容擊鼓聲。醺醺:酣醉的樣子。
⑼斫(zhuó):砍伐。
⑽“自種”二句:取《擊壤歌》“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之意。堯舜:即唐堯虞舜,古代聖明的君主。
⑾力耕:努力耕種。豈有偏:沒有偏心。
⑿皆似我:都像我們一樣能夠互助。
⒀熙熙(xīxī):和樂的樣子。
⒁商於(wū):古地名。商於古道的陝西商洛商州、河南淅川縣內鄉一帶。戰國時,張儀楚懷王絕齊親秦,願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獻楚,即指此。故事:過去的事。這句是說:商於地區畲田時“空有歌聲未有詞”的情況從此成為過去。
⒂舍人:作者自稱。《漢書·高帝紀》(唐)顏師古註:“舍人,親近左右之通稱也。”作者曾任右拾遺、直史館、左司諫知制誥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稱“舍人”。

創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作者遭誣陷獲罪貶為商州(治所在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大約這年冬末或次年初春寫下了這組詩。商州地處深山,與外隔絕,生產方式落後,農民墾植的是畲田,即火耕田,火種田。由於歷史條件和客觀環境的關係,商州某些偏辟山區的農民還保持著群體互助的古老傳統。到了農耕季節,“先約定某家某日有事於畲田,雖數百里,如期而集,鋤斧隨焉。至則行酒啖炙,鼓譟而作”。這種風俗反映了山區農民之間團結互助的關係。為了生存,他們不能不依靠集體的力量。這組詩前作者寫有較長的序,交代寫作緣起,大意是說,商州南部的豐陽、上津等地皆深山窮谷,當地山民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種地。耕種時,山民們互助合作,主人備酒肉款待,還要擊鼓唱歌,互相勉勵。作者認為他們的行動可嘉,精神可貴,於是作《畲田詞五首》,以表讚美和鼓勵。

作品鑑賞

《畲田詞五首》為詩人藉當地民歌的格清,融會了民歌通俗清新、悠揚生動的優點而創作的新歌詞。歌詞寫得比較通俗,這樣山民們易唱易懂。唐代流行於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的山歌《竹枝》,主要因劉禹錫創作的十一首《竹枝詞》新歌詞,從而立足文壇,經久不衰;而唐代流行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一帶船夫唱的民歌,經元結在大曆二年(767年)創作的五首《欸乃曲》,從而顯名後世。王禹偁的《畲田詞五首》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組詩開頭“大家齊力劚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閒”,展觀了一幅歡樂而又熱情洋溢的墾畲圖:在那高山叢莽之中,勞動者在斫伐樹木,排山奮進,“鼓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亂雲”,隨著山風吹來的獵獵鼓聲和亢亮的田歌,勞動者互相勉勵,齊心協力地勞動著。這幾句簡括而又著力地渲染出了改山造田的磅礴氣勢。“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二句,明白道出了勞動者美好的願望。詩人用民歌般樸實的詩句唱出了農民的心聲。
“北山種了種南山”一句,概括交待了“斸畲”勞動分先後、協力共同進行的特點。這一句的著眼點即在於強調勞動者的協作精神,所以便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相助力耕豈有偏”。“相助力耕”是一種一家墾舍,四鄰相助的淳樸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種古老的風俗習慣。“殺盡雞豚喚斸畲,由來遞互作生涯”,只要誰家有事於畲田,四圍鄉親“雖數百里如期而至,鋤斧隨焉”。“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二句,借農夫之口,表達了在勞動中產生的自豪感。畲田廣種,不局限於一山一地,若人間皆能如他們那樣,那就“四海少荒田”了。此二句,同時又雙關詩人的政治志向。王禹偁出身農家,熟悉和關心農事,又時值宋初承五代戰亂之後,入亡流徙,土地拋荒,提倡開荒種地是地方親民之官的首要任務,為此,詩人提倡畲田,想做到“四海少荒田”,恢復遭到破壞的農業生產,其意義是很大的。
這組詩,詩人不是以旁觀者而是以貼切畲田勞動者的口吻創作的,勞動者也樂意唱它:“畲田鼓笛樂熙熙,空有歌聲未有詞。從此商於為故事,滿山皆唱舍人詩。”成為勞動者自己督課勉勵之詞。這樣的寫法與以旁觀者身份所作的不同,內容更真切。
《畲田詞五首》這組作品通俗易懂,很有些民歌風味。詩人從山民畲田這一原始形態的群體耕作勞動中感覺到了自力更生、勞動自給、互助合作等人類社會的普遍精神,在詩中有意加以揭示提醒,具有鮮明的思想意義。這組詩不是以旁觀者而是以畲田勞動者的口吻創作的,因此表現了農民的真實心聲。詩里,無論是寫農民互相勉勵、奮力墾荒:“耳聽田歌手莫閒”,“斫上高山入亂雲”;農民的希冀:“豆萁禾穗滿青山”,“林樹明年亂似麻”;還是勞動的自豪感:“自種自收還自足”,“也應四海少荒田”。都顯得真切感人,顯示了詩人對農民墾荒種植的重視。
《畲田詞五首》吸取了當地民歌的格調,通俗清新,悠揚生動,藝術上也卓有特色和感染力。組詩對承晚唐、五代而來的宋初浮靡詩風,起到了力矯時弊的作用。

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屬山東)人。世代務農。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歷任右拾遺、翰林學士、知制浩。遇事敢言。曾上《御戎十策》,陳說防禦契丹之計。多次以事貶官。宋真宗時,預修《太祖實錄》,直書史事,為宰相不滿,降知黃州,作《三黜賦》以見志。後遷靳州,病卒。文章學韓愈、柳宗元,通俗暢達。詩歌崇尚杜甫、白居易,風格接近白居易。有《小畜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