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家拳,流行於福建福安縣頗負盛名的“武術之鄉”的金斗洋畲村。據傳,它與南少林武術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畲家拳
- 流行地區:福建
- 來源:南少林武術
- 發祥地:畲族村
基本信息,歷史,發祥地,
基本信息
因其獨具風格,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武術文庫》中占有一席之地。畲家拳有“三角戰”(又稱“三戰”)、“四門”、“五步子”、“小六步”、“大六步”、“七步”、“上半尺”、“下半尺”等十餘種套路,其中“三角戰”是入門基礎套路,練步(又稱“練馬”)是這個套路最為重要的一環。練步是畲家拳的基礎,易學,但難以達到精湛的程度。其餘各個套路,儘管動作各異,招式多變,但都含有南拳步穩勢烈、發力短猛、防守嚴謹和進攻多用指、掌法的特點。並具有形威、力猛、馬(即“步”)實、手狠的風格。
歷史
畲家自古習武者不乏其人,多因隱居山林,化劍為犁,藝漸失傳,穆雲高山村鐘譜載:“先世肇遷祖為忠震公,武略冠一時,前明崇禎時,寇盜蜂起,或有謀哨聚眾數名,公弗從,貴以大義,遂歸隱於考河,旋遷斯土而家焉。其所持械重皆倍於常,後世子孫弗能用,因鑄為農器。”①今畲族拳以康厝金斗洋村最負盛名。金斗洋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支流派,它動作樸實無華,招招講究實用,特點別具一格,廣泛流傳於畲族聚居地。關於畲拳源流,流傳於畲村傳說與南少林有關。清雍正年問,少林志士四起,醞釀反清復明大計,他們懷著“蟄伏待日施冷眼,終須有日可亡清”壯志,隱匿於已成為南方反清復明的秘密基地的南少林寺。清廷得知後派兵焚毀南少林寺,肆意殺戮寺僧,倖存的鐵珠、鐵鞋、鐵柄、鐵板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難。林鐵珠因此流落民間,幾經輾轉,孑身逃到畲民聚居的福安金斗洋村。
金斗洋村地處偏僻的山巒,地勢險峻,畲民心善性豪,見鐵珠蓬頭垢臉,疲憊不堪,遂生惻隱收留了他。鐵珠於是隱名換姓為“潘”隱居下來。鐵珠身雖稍安,即反清復明之心不泯,雍正殺害眾僧,欺壓百姓的新仇舊恨他永世不忘,發誓要為死難的師父、師兄弟們報仇。鐵珠效仿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舉,把雍正王對少林寺僧的“天下英雄為第一,獨吞少林四家僧”蔑視之詞掛在牆上,每天面壁思仇,激勵自己刻苦練功的意志。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輟,困了就睡在一張窄小的木凳上,剛一甦醒便一軲轆爬起來繼續練功。他頭戴百餘斤的石帽,身穿數十斤的沙衣,打樹樁、練鐵沙掌,抓石豆腐等少林功夫無所不習。房前屋後的樹木、青竹,經他拳打掌擊、腳踢頭頂,枯萎了一片又一片。寒來暑往,三年過去了,鐵珠的功夫大有長進,當他看到周圍的畲民平日裡十分喜愛舞刀弄棒,就把他們組織起來教習武功,準備積蓄力量,推翻朝廷。
此後,林鐵珠開館授徒,很快在金斗洋村、牛埕村等地掀起了練武熱潮。時有雷朝寶(第三十二代公)聰穎好學,其已練有一身祖上流傳下來的武功,又得鐵珠悉心指教,朝寶如虎添翼,比其師之技猶高一籌,遐邇聞名,被譽為“豹師傅”。數年後,鐵珠在牛埕村病逝。雷朝寶為繼承師傅的遺志,廣收族人教習武功,並融畲族傳統功夫和少林武功於一爐,衍化出這種技擊和健身價值強、具有獨特風格的“畲族拳”。金斗洋村還專門訂立了《習武健身武德》:
習武健身莫心急,循序漸進守規矩。
尊師訓練即妙方,練到真功莫驕傲。
真藝不傳非君子,少林戒約切記清。
若得真技要謹慎,可教高德有志人。
既知經絡傷人命,不可隨意施術行。
制服於人不傷命,何須動手不留情。
為國捐軀可應徵,扶弱除強藝可施。
若凡要使真功夫,穴位拳法要精通。
一知半解反挨打,半途而廢非門生。
勸君練武莫怕苦,小樹日久必成材。
若欠武德眾人厭,良師拒收歹徒弟。
此為少林真絕技,切莫輕易向外傳。
自此,慕名前來金斗洋村拜師求藝者絡繹不絕,而金斗洋村外出傳藝的拳師也與日俱增。所以,畲族拳不但在畲族人聚居的地方廣為流傳,而且也在福建閩東、閩北一帶的漢人中傳開了。人民體育出版社1987年版列入中華武術文庫的《畲族拳》一書,即以金斗洋村拳術作為研究對象。
發祥地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山村。根據史志的記載,早在唐朝末年就有薛姓漢族在這裡落戶。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一支雷姓畲族輾轉遷到這裡,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現在的金斗洋村有六百餘丁,管轄八個自然村,主姓雷,是一個典型的畲族村。
過了穆陽溪,有一條鄉村公路直通金斗洋。遠望村景,竹木掩映,林壑佳美,山野蓊鬱,秀色迷人。村里房屋坐東向西,憑險臨澗,沿山疊建,儼然一個寨堡。不難想像,在農耕時代,這是一個多么難得的避亂安身的世外桃源。
一道古樸的石砌梯路從村中直掛而下,將各家各戶串在一起,這條路成了村裡的“連心路”,全村七十多座房屋和它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梯路邊有三間供銷店,油鹽醬醋、日用小百貨都可以從這裡買到,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金斗洋國小設在村子左邊的最上角。這是福安市十五所重點民族國小之一,現有五個年級、百餘名學生和七位教師。學校始建於1951年,五十年來為畲村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的勞動者。從這裡走出的孩子們中有二十多人後來上了大學中專,這些人學成以後成為國家的人才。
近二十年來,金斗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幾乎是一口氣完成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現在的金斗洋,如《小康歌》所唱:“住房條件好,穿戴求大方;生育講計畫,男女都一樣;家家有電燈,電視基本裝;村村通電話,公路到村莊”。那些多種經營搞得好的人家,生活也就更為富足些。
和閩東的許多山村一樣,金斗洋村的經濟以種植農業為主,兼以多種經營。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種植面積約800畝,單季每畝可有800斤的收成,自給有餘不成問題。過去作為主糧的甘薯現早已“退居二線”,金斗洋人主要用它作飼料養豬,或者加工成薯粉、粉扣等副食品,挑到集市上換錢。茶葉是金斗洋人傳統的經濟作物。全村茶園種植面積約300畝,福安大白茶是主要的經營品種,年產量在300擔左右。食用菌和果樹的栽培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食用菌主要是蘑菇和銀耳;果樹以李子為主,芙蓉李常年產量大約有500擔。
村西北有一座庫容量為24萬立方米的小水庫,水庫始建於1972年,為村子的農田灌溉和生活用水解決了後顧之憂。水庫里放養了20萬條魚苗,只要管理得當,收入定然可觀。
村里還有百餘名富餘勞動力常年在外打工,主要是年輕人,大多乾建築活。這是金斗洋村的一支重要生力軍,每年為村里創造了數十萬元的收。每年春節期間,各路英豪回歸故里,帶回了各地的新鮮見聞和諸多信息,也給這個小山村帶來了最為響亮的笑聲。
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近二十年來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習俗風情正悄悄地發生變化。
最明顯的是婦女的服飾,往日那美麗的鳳凰裝已經不是隨處可見,只有年長的畲族婦女依然留戀著自己的傳統裝扮。都市流行的奇裝異服對青年婦女產生了極大的誘惑力,致使少婦少女們常常把美麗的鳳凰裝和傳統畲家銀珍藏在箱子裡,只有在最重要的日子才十分珍惜地拿出來用用。
歷史上盤詩對歌曾經是金斗洋人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快節奏的強大衝擊,這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也悄悄地淡出。但是青年男女一旦找回了唱歌的“感覺”,也會很自然地擺開“陣勢”,來幾段精彩的“雙條落”。
婚禮依然富有畲家特色,雖然簡化了許多,並且增添了不少現代文明的色彩,但是在重要的程式上依然毫不馬虎地沿襲著畲家的傳統。
畲族是一個崇信祖先和多種神靈的民族,畲家廳堂的傳統布置充分表達了這一習俗。最主要的是貼在中堂兩邊的“祖公聯”:“建功前朝帝嚳高辛親敕封,名傳後裔皇子皇孫免差徭”。這是畲家專用的對聯,一方面是為紀念畲族始祖忠勇王的不朽功勳,同時也自豪地向人們展示自己的民族身份。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金斗洋人的廳堂布置基本上與漢家沒有太大的不同,大多數人家中庭左上方的神常上供著以觀音菩薩為首席神明的神榜,這是各路神靈的聚會處,羅列的各位“聖駕”大體上也與漢家相同,只是無論如何都少不了“田公元帥”;右上方的祖宗牌上延續的是“馮翊堂上遠近一脈宗親”的香火,與漢家無異。
一座大門上方寫著“永鎮堂前”四個大字的古廟就建在村口的大路下方,這裡是金斗洋人的精神殿堂。廟裡供奉著金斗洋村人最為崇敬的被尊稱為“雷大三十二公”的祖先。這位祖先還是閩東畲漢民間共同崇祀的英雄,每年閩東各地甚至浙南都有許多畲漢信眾到此朝拜,使一個平常的畲族山村成為一個小“麥加”。
雷大三十二公名叫雷國楚,乳名雷朝寶,生活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當時畲族遷居金斗洋不久,經常遭受外族的侵擾,保衛家園、安居樂業成為村民最大的願望。從小練就一身好拳腳的雷朝寶在保衛家鄉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受到鄉親們的擁戴。不久,一個叫鐵珠的少林武僧因參加反清復明鬥爭被朝廷追捕,後來流落金斗洋,得到畲民的救助,鐵珠和尚也就在這裡開館授徒,傳授南少林武功。在眾多的徒弟中雷朝寶是最優秀的一個。他將祖傳盤瓠拳術和南少林功夫熔為一爐,創造了一套集長拳短打和棍術於一體、具技擊和健身功用、風格獨特的“金斗洋畲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