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姓
- 拼音:bō
- 注音:ㄅㄛ
- 別稱:鄱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郡望,鄱陽郡,合浦郡,堂號,歷史名人,番紹武,番世金,
基本介紹
番[番、鄱、蹯、潘,讀音作pó(ㄆㄛˊ),亦可讀作bō(ㄅㄛ)、pān(ㄆㄢ),就是不可讀作fān(ㄈㄢ)]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時期黃帝後裔番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按史記載,番族,亦稱古番禺,是古南越國的後裔之一。其實,古番族起源於青海高原的西傾山(今青藏高東南部邊緣,屬崑崙山系東端支脈,今瑪曲縣),為黃帝部落聯盟的東支,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部落,源遠流長。其後有一支順甘肅嶓冢(嶓冢山,亦稱齊壽山,今秦州區齊壽鄉)、陝西磻溪(今秦嶺西段北麓)、河南潘水遷至河北番吾(今河北平山)、潘縣(古河陽,今河南孟州)一帶。商王朝建立後,番族人因被商族人所迫,分別向東北、西、南三個方向遷移。其中有南支遷至山東蒲台、薄姑、博山、蕃縣一帶。另有一部再南遷至藩籬、番縣、鄱陽、番禺等地,分別融入吳、揚越、南越,成為百越族的一支。秦朝時期,百越族被秦軍將領任囂、趙佗率十三萬大軍所征服,不久秦王朝覆滅,西漢初期,趙佗攏百越民建立的偏安於番禺地區(今廣東廣州)的南越國政權。西漢高祖劉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和漢文帝劉恆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王朝,成為西漢的“外藩”。到了漢武帝劉徹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再次叛漢,並挑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11年譴十萬大軍所滅。古南越國曆五主,共九十三年。古番族在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與各民族的融合中,大多成融合於漢族,其中有以古族名為姓氏者,稱番氏,亦有以諧音字改為卜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番氏正確姓氏讀音作bō(ㄅㄛ),魏、晉以後有轉音為pān(ㄆㄢ)者,如今這兩種讀音並存,讀音為pān(ㄆㄢ)者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台灣地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後代吳芮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時吳王支庶吳芮封番君,食采於番邑(今江西波陽),子孫因以為氏。”吳芮,公元前?~前202年待考,為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後裔。其父吳伸,曾任楚國大夫,後以諫觸怒楚王,被貶謫居番邑。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番邑首批置縣,吳芮被任命為第一任縣令,縣治亦遷至吳芮故鄉番邑。吳芮任縣令後,十分注意治政恤民,深得民心,被尊為“番君”。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眾起義反秦,全國人民紛紛回響。英布率七千人投奔吳芮。英布雖黥面刑徒,但吳芮並不藐視他,還以女妻之,命他率領一支以越族人為主的武裝,入淮與項梁的起義軍會合,隨項羽定三秦,入鹹陽。之後,吳芮另派女婿梅率水軍隨劉邦入武關。秦王朝滅亡之後,項羽在分封諸侯時,封吳芮為衡山王。之後的楚漢相爭中,吳芮支持漢王劉邦,在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改封吳芮為長沙王。吳芮功高不驕,處處謹慎,後來諸王皆被誅戮,惟有吳芮獨免,而且其子孫連續五代皆承襲長沙王位。由於吳芮曾為世人尊為“番君”,在其後裔子孫中就有以先祖尊號為姓氏者,稱番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番氏正宗。
該支番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pó(ㄆㄛˊ),魏、晉以後有轉音為bō(ㄅㄛ)、pān(ㄆㄢ)者,如今這兩種讀音並存,讀音為pó(ㄆㄛˊ)者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地區,而讀音為bō(ㄅㄛ)者則主要分布在江西等地,卻皆為同宗同源。
第三個淵源
源於高麗族,出自漢朝時期朝鮮半島真番族,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在史籍《史記·朝鮮傳》中記載:“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其後索隱注釋:“按漢書,滿姓衛,擊破朝鮮王而自王之。”漢武帝劉徹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發動攻擊樓蘭、車師之戰後,又發動了擊滅衛氏朝鮮之戰,之後在原衛氏朝鮮的領地上設定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這四郡所轄居民的民族成份是不同的,由於史書對此沒有明確記載,在前人的研究中都未涉及這一問題。衛滿朝鮮取代箕氏朝鮮之後,“會孝惠、高后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以聞,上許之,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漢武帝出兵衛氏朝鮮的原因之一就是“真番旁眾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說明衛氏朝鮮初建時,在其周圍存在許多小國。從西漢遼東太守與衛滿約定“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來看,這些小國都是直接隸屬於西漢中央王朝的,衛滿的孫子衛右渠時,“真番旁眾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是衛氏朝鮮作為西漢王朝的地方政權,逐漸以武力使原本隸臣服於中央王朝的眾國轉而隸屬於自己,因此漢武帝感到了一種威脅,所以才興兵討伐。這在史籍《史記·朝鮮列傳》中有記載:“真番、臨屯皆來服屬”,《索隱》注真番、臨屯為“東夷小國”。在史籍《三國志·魏書·東夷傳》中也記載:“漢初,燕亡人衛滿王朝鮮,時沃沮皆屬焉”。真番,為朝鮮半島上的古著民,先秦以前屬於三韓民族。在整個西漢時期、以及後來的唐朝時期皆臣服於中央王朝,真番族人中即有大量內附者,成為今遼西地區朝鮮族先民之一,世襲留有番氏,當為古真番國之遺留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番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pān(ㄆㄢ),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地區。
第四個淵源
番生壺記載番(國在今湖北當陽縣)菊生作媵壺,嫁長婦孟妃於周王室,則番為己姓。
得姓始祖
吳芮。
遷徙分布
番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六百十七位,多以鄱陽、合浦、桂林、象郡為郡望。
郡望
郡望
鄱陽郡
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線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市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餘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干、婺源、浮梁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為鄱陽縣。
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如今已被併入饒州市。
合浦郡
合浦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區”之美譽。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制,今合浦縣境屬象郡轄地。漢朝初期,今合浦縣境屬南越國轄地,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劃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聞(今廣東海康),同時設合浦縣。合浦縣轄地為今合浦、浦北、北海、靈山、欽洲、博白、廉江、容縣、北流以及邕寧、橫縣的一部分。東漢末期的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孫權派大將步騭任交州刺史,合浦屬孫吳轄地。
三國時期的孫吳黃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歸廣州管轄,孫黃武七年(戊申,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稱官郡,同年劃出合浦縣南境設官縣,與合浦同屬珠官郡。孫吳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復稱合浦郡。孫吳永安三年(庚辰,公元260年),劃出合浦縣西北部設定昌平縣(今廣西橫縣),隸屬合浦郡。晉朝時期太康元年(戊子,公元268年),撤珠崖郡併入合浦郡,同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設盪昌縣(今廣西容縣),東晉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以後,又析合浦縣地置新安縣。合浦郡隸屬交州,郡址在合浦縣城(今浦北縣舊州)。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合浦郡屬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臨漳郡。屬廣州。
南朝宋秦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劃出廣州臨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壽二郡,同時增設百粱、龍蘇、安昌、南流、永寧、富昌六郡,統稱越州。越州和臨漳郡駐地在今浦北縣泉水鄉境內。合浦郡管轄合浦、徐聞、盪昌、朱官、朱盧、晉始、新安六縣。郡治在合浦縣城。南朝齊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合浦郡治遷徐聞縣。合浦郡墨守成規徐聞、合浦、朱盧、新安、晉始、盪昌、朱豐、寧廣等九縣。南朝齊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8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北流郡,屬越州。合浦郡駐地由徐妝遷合浦縣城,其時越州管轄的郡增至二十個。南朝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以後,撤銷臨漳郡及其屬縣,並歸合浦縣。
越州治所遷合浦縣城。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交合浦郡併入越州。隋大業元年(乙丑,公元605年),越州必稱祿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祿州與合州(今雷州半島)合併,稱合州。同年合州必稱合浦郡,隸屬揚州,轄十一縣,其中,合浦、龍蘇、封山三縣在今合浦、浦北縣境內。郡址在合浦縣。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同年析合浦縣部份轄地設定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縣,與合浦縣同屬越州。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在今營盤鄉境內設珠池縣,劃出大都縣隸屬白州(今博白縣)。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越州改稱廉州。
唐貞觀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撤銷安昌、珠當二縣並歸合浦縣。唐天寶元年(甲子,公元724年),廉州復稱合浦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稱恩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四縣。駐地在合浦縣城。五代十國時期,南漢乾亨元年(辛未,公元971年),在今常樂圩附近設定常樂州,並劃出合浦縣部分轄地,新設博電、零綠、鹽場三縣為其轄地,其時恩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四縣,治所在合浦縣。南漢大寶五年(壬戌,公元962年),在海門鎮(今廉州鎮)設定媚川部,專管採珠。宋朝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撤銷媚川都。宋開寶五年(壬申,公元972年)將封山、蔡龍、大廉三縣併入合浦縣。同年撤銷常樂州,復設廉州,將其所屬博電、零綠、鹽場三縣合併置石康縣(縣城在今石康鎮境內),隸屬廉州,同年廉州駐地遷長沙場(今石康鎮順塔村)。宋太平興國八年(癸未,公元983年),撤銷廉州,改設太平軍,駐地海門鎮。同年撤銷合浦縣,併入石康縣。
太平軍僅轄石康縣。宋鹹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撤銷太平軍,復設廉州,稱廉州合浦縣。廉州合浦郡和合浦縣駐地均在海門鎮。廉州合浦郡轄合浦、石康二縣。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為廉州路安撫司。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改為廉州總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廉州路轄合浦、石康二縣,駐地在合浦縣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為廉州府,轄合浦、石康二縣,屬廣東布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為州,撤銷合浦縣,廉州轄石康一縣。明洪武四十年(辛酉,公元1381年),廉州升為府,復置合浦縣,欽縣為復為州。合浦縣城為廉州府駐地。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石康三縣。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將石康併入合浦縣。
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三縣。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二縣,駐地合浦城,隸屬廣東行省。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欽州升為直隸州。廉州府轄合浦、靈山二縣。清光緒二十年(甲午,公元1884年)以後,劃出逐溪縣的潿洲島隸屬合浦縣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廉州府隸屬廉欽道。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農曆8月,將廉欽道改稱欽廉軍政府。廉州府屬欽廉軍政府,仍轄合浦、靈山二縣,駐地合浦縣城。
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銷廉州府。合浦縣直屬欽廉軍政府轄。同軍欽廉軍政府改稱欽廉綏靖處(今廣西欽州)。合浦縣隸屬欽廉綏靖處,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撤銷欽廉綏靖處,改設欽廉道。合浦縣隸屬欽廉道。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撤銷欽廉道,合浦縣直屬廣東省。
民國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區綏靖公屬(今廣東茂名)。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在合浦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49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路專區。1950年合浦縣改屬廣東省欽廉專區。1951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欽州專區。同年5月10日將合浦縣轄的北海東鎮、西鎮、高德鄉、潿洲鄉設北海市。1952年合浦縣隸屬廣西省欽州專區。同年5月31日將合浦縣北部析置浦北縣。1953年欽州專署遷合浦縣廉州鎮。1955年欽州專區劃歸廣東省,改稱合浦專區,合浦縣屬合浦專區。1958年撤合浦專區,將所屬縣市併入廣東省湛江專區。合浦縣屬湛江專區。同時將北海市和浦北縣並歸合浦縣。1959年6月份設北海鎮(縣級),1965年復設浦北縣,同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1970年欽州專區改稱欽州地區,合浦縣屬欽州地區。1987年7月合浦改隸北海市轄。1988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為治海開放縣。
堂號
鄱陽堂:以望立堂。
合浦堂:以望立堂。
桂林堂:以望立堂。
象郡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番紹武
(公元1944~今),雲南騰衝人。著名水利工程師。水利工程師。1971年開始業餘攝影工作,拍攝了一些水利工程和防洪搶險的紀實作品和錦繡邊陲山光水色的風景名勝照片,參加縣文化局、州影協舉辦的攝影展覽、並獲二、三等獎各一次,作品曾被盈江縣水利志採用刊登三十餘幅,《盈江縣交通志》採用一幅,還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攝影及新聞高校的學習深造。在擔任水利工程師職稱和副主任水政監察員職務後,為盈江縣的水利興修管理維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獲州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1990~1996年連續被省州評為先進工作者,1996~1998年三年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番世金
(公元1956~今),雲南隴川人。著名地方茶商。畢業於雲南省財經學校。現任雲南省隴川縣茶葉集團公司總經理。兼任隴川縣茶廠廠長。是隴川縣政協委員。該公司屬集體企業,1992年建立。公司以縣茶廠為骨幹,下設十二個分廠。擁有固定資產二百八十萬元,年產值二百五十萬元。
番世金領導的公司是隴川縣惟一的一家經營茶葉產銷出口的經濟實體,裝備有較先進的初精製茶加工一條龍生產線機械設施。主營各類茶葉生產、加工、銷售、調撥業務。主要產品有高、中、低檔紅茶、紅碎茶、普洱茶、春尖等名特茶。番世金重質量、重服務、重信譽、守契約,產品銷往國內及周邊國家市場。茶葉原料來源充足,生產開發潛力大,歡迎國內外客商前來聯營、投資開發,擴大生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