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市織金洞景區,簡稱織金洞景區,是位於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境內的旅遊景區,也是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的主要園區。
織金洞景區內溶溝、溶槽、陡峭的大河谷、天生橋、溶洞處處皆是,主要景點有望月樓、塔林、南天門、萬壽山、望山湖、廣寒宮、雪香宮、凌霄宮、天都廣場、銀雨宮等。織金洞景區由織金洞、綺結河、東風湖三個分別代表不同岩溶發育過程的地貌單元組成,織金洞勘察長度12.1千米,洞腔最寬跨度175米,相對高差150米,景區面積15.7平方千米,是一個集科普、探險、研學、遊覽和度假於一體的旅遊景區。
2022年7月15日,貴州省畢節市織金洞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成為畢節市第2家,貴州省第9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節市織金洞景區
- 地理位置: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官寨苗族鄉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8:00~17:30
- 景點級別:AAAAA級
- 門票價格:旺季(3月1日至11月底)110元/人;淡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100元/人
- 占地面積:15.7 km
- 著名景點:萬壽宮、銀雨樹、霸王盔、廣寒宮、望月樓
歷史沿革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氣候特點
主要景點
石筍
形態類型 | 主要發育特徵 | 主要發育區域 | 典型景點 |
---|---|---|---|
1常態石筍 | 大小不一,形態總體以“下粗上細”為主,表面往往環繞發育著大小規模不一的瘤狀體,或棕櫚片,使其形態更形象、逼真、多姿 | 廣泛分布於洞穴各處,數量多,觀賞性一般 | 古榕爭輝,石花鬥豔 |
2盔狀石筍 | 下部呈盔狀石筍,上部為長短不一的細桿狀石筍,兩者直徑相差約7~10倍,形似中國古代將軍之頭盔 | 主要發育於廣寒宮、水晶宮,數量稀少,是壟斷性觀賞景觀,鎮洞之寶 | 霸王盔,垂釣織金,談古論今 |
3渾圓狀石筍 | 形似渾圓狀山丘,粗壯高大,直徑與高度相差不大,一般達2~6米,最大可達12~19米,高一般3~16米,多為大型或巨型石筍 | 廣泛分布於洞穴各處,是重要的觀賞景觀 | 福、祿、壽三星,渾圓天成,寂靜的群山 |
4塔狀石筍 | 形似高塔,規模宏大,最高可達40多米,直徑小於高度,約相差2~5倍,多為大型或巨型石筍 | 佛祖普度眾生,深山彝寨,織金雙塔 | |
5菌狀石筍 | 形似菌狀,或傘狀,直徑多在15~30厘米,碳酸鈣結晶粗大,菌片厚2~6厘米,呈乳白色,尚在生長發育之中,為小型石筍 | 分布數量較少,主要發育於靈霄殿和十萬大山尾部洞段 | / |
6塔松狀石筍 | 石筍表面環繞發育著大小規模不一的棕櫚片(長多為10~30厘米,寬為10~30厘米),縱向上呈疊瓦狀排列,間距窄,下粗上細,形似傲立風雪中的塔松 | 分布於洞穴各處 | 婆媳情深,卿卿我我,鐵樹花開,銀雨樹,姊妹玉樹 |
7燈台狀石筍 | 形態呈“兩頭較細,中間較粗”,表面往往環繞發育著大小規模不一的瘤狀體,或棕櫚片,形似一盞盞千年不熄的古燈台 | 主要發育於靈霄殿 | 千年燈台,霸王鞭 |
8拐狀石筍 | 石筍下部較細,上部向某一方向延伸發育,形似拐杖 | 分布數量較少,主要發育於靈霄殿和十萬大山尾部洞段 | / |
9火炬狀石筍 | 形態呈“下部較細,上部較粗”,表面往往環繞發育著大小規模不一的棕櫚片,形似熊熊燃燒的火炬,或似大力神杯 | 分布數量較少,主要發育於迎賓廳,是重要的觀賞景觀 | 大力神杯 |
10乳房狀石筍 | 形似乳房,規模宏大,下部粗、長,直徑和高度基本相似,一般高9~12米,頂部細小,直徑約30~50厘米,多為大型或巨型石筍 | 零散分布於各處,數量較少 | / |
11杯狀石筍 | 形似圓杯,規模較小,高不超過30厘米,直徑10~20厘米,乳白色、乳黃色為主,多為尚在發育中 | 廣泛分布於洞穴各處,數量多,觀賞性一般 |
石柱
形態類型 | 主要發育特徵 | 主要發育區域 | 典型景點 |
---|---|---|---|
1常態石柱 | 大小不一,形態總體以“兩頭粗、中間細”為主,表面往往環繞發育著大小規模不一的瘤狀體,或棕櫚片,使其形態更形象、逼真、多姿 | 廣泛分布於洞穴各處,數量多,觀賞性一般 | / |
2盾形石柱 | 石盾與石鐘乳、石筍共生,形成一種形態特殊的“盾形”石柱,即由頂部的石盾、中部的石鐘乳和下部的石筍,相連而成的形態特殊的石柱 | 零散分布於洞穴各處,數量較少,目前國內洞穴中較為罕見 | |
3琵琶形石柱 | 直石盾與石鐘乳、石筍共生,形成“琵琶形”石柱,是盾形石柱的特例 | 目前僅在琵琶宮發育一個,是壟斷性觀賞景觀,鎮洞之寶 | 倒掛琵琶 |
4圓塔狀石柱 | 形似高塔,規模宏大,多呈“下粗上細”,高度一般高12~17米,最高可達40多米,直徑小於高度,約相差2~5倍,一般2~6米,最大可達11~16米,但頂部較細,多為大型或巨型石柱 | 廣泛分布於洞穴各處,是重要的觀賞景觀 | 神殿雙柱 |
5棕櫚狀石柱 | 表面環繞發育著大小規模不一的棕櫚片(長多為10~30厘米,寬為10~30厘米),縱向上呈疊瓦狀排列,間距窄,下粗上細,形似一棵棵“節節盛開”的棕櫚樹 | 一線連天,織金桫欏 | |
6紡錘狀石柱 | 表面自上而下,並列發育著大小規模不一、首尾相連的紡錘體,長多為25~45厘米 | 廣泛分布於洞穴各處,數量多,觀賞性一般 | / |
7瘤狀石柱 | 表面盤繞發育著大小規模不一的瘤狀體,長多為5~15厘米 |
石盾
形態類型 | 主要發育特徵 | 主要發育區域 |
---|---|---|
1平石盾 | 盾面多呈橢圓,近似水平,傾角小於10º,大小不一,直徑15~650厘米,厚度2~30厘米 | 主要集中分布於水晶宮支洞,塔林宮、金鼠宮、琵琶宮等洞段零星發育 |
2斜石盾 | 盾面多呈橢圓,傾角較大,介於15º~80º,大小不一,直徑15~650厘米,厚度2~30厘米 | |
3地石盾 | 從洞底垂直向上生長,盾面呈橢圓,寬約95厘米,高約160米,厚15~30厘米 | 目前僅在水晶宮發現2個 |
4直石盾 | 盾面呈橢圓,垂直懸掛於洞頂,直徑220~550厘米,厚度35~55厘米 | 僅在琵琶宮發現,即倒掛琵琶 |
石鐘乳
形態類型 | 主要發育特徵 | 主要發育區域 |
---|---|---|
1常態石鐘乳 | 形態總體以“上粗下細”的倒錐狀、棒狀為主,大小不一,一般直徑10~90厘米,長20~190厘米 | 廣泛分布於洞穴各處,數量多,觀賞性一般 |
2旗狀石鐘乳 | 形似石旗,卻與石旗差異明顯:它頂部較厚,多介於10~20厘米,中、下部逐漸變薄,呈扁平旗狀,厚多介於2~5厘米;而石旗整體較薄,呈旗幟狀 | 零散分布於洞穴各處,數量較少,目前國內洞穴中較為罕見 |
3簾狀石鐘乳 | 呈石簾狀,也是頂部較厚,多介於10~20厘米,中、下部逐漸變薄,呈扁平簾狀,厚多介於2~5厘米 | |
4盾狀石鐘乳 | 石盾與石鐘乳共生,形成一種形態特殊的“盾形”石鐘乳,即由頂部的石盾和下部的石鐘乳相連而成 | |
5舌狀石鐘乳 | 形似舌頭,上寬下窄,粗細大致相當 | 廣泛分布於洞穴各處,數量多,觀賞性一般 |
6乳房狀石鐘乳 | 呈乳房狀懸掛於洞壁頂部 | |
7肺葉狀石鐘乳 | 呈肺葉狀懸掛於洞壁頂部 | |
8向光性石鐘乳 | 石鐘乳下部微微向外(洞口,有光的那個方向)傾斜、彎曲,不完全受滴水的重力作用而垂直生長、發育 | 主要分布於洞口有光部位 |
石類沉積物
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 名稱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