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拉爾,鄂倫春族的一支。一作畢喇兒(有說亦作“布萊雅”,似不確,此為新巴爾虎分支)。因居畢拉爾河(一說前蘇聯境內之布列亞河即其變音)流域,故名。自稱“畢拉爾千”,意為“住在河邊的人”。原居黑龍江北精奇里江(前蘇聯稱結雅河)至牛滿江(前蘇聯稱布列亞河)一帶,後南遷,今黑龍江省遜克縣新鄂和新興村的鄂倫春人,即其後裔。清代就其所在設畢拉爾路管理,屬布特哈總管衙門。世代以狩獵為生,但他們是鄂倫春族中最早從事農業和養鹿,並取得較好成績者。
畢拉爾,鄂倫春族的一支。一作畢喇兒(有說亦作“布萊雅”,似不確,此為新巴爾虎分支)。因居畢拉爾河(一說前蘇聯境內之布列亞河即其變音)流域,故名。自稱“...
畢拉爾路,清與民國時期官署名。全稱“畢拉爾路協領公署”。清廷為加強對鄂倫春族的管理,於康熙年間(1662—1722)設立布特哈總管衙門的同時,根據鄂倫春族的氏族組織...
烏頓柱,鄂倫春族舊時住屋的一種。鄂倫春語音譯。俗稱“土窯子”。流行於今小興安嶺地區。畢拉爾路鄂倫春人解放前冬季多住這種房。其構造是:在地上挖一長方形、...
麥汗,鄂倫春族遊獵時的臨時居室。鄂倫春語音譯,意為“帳篷”。流行於小興安嶺地區,是過去畢拉爾路鄂倫春人夏季遠出狩獵的住所。出現於民國時期。一般用3幅6尺長的...
開依搭柱,鄂倫春人的秋季住房。鄂倫春語音譯。流行於小興安嶺地區。畢拉爾路的鄂倫春人舊時在溫暖的秋天,有的不住“仙人柱”,在遊獵遷徙中常搭此種房子作居所。...
土地制度名。即采參及狩獵之地。清代以木蘭圍場,盛京英額邊圍場,盛京、吉林等處采參山場,布特哈、寧古塔、三姓等處所屬鄂倫春、畢拉爾、奇雅喀爾、赫哲、費...
掏倉是鄂倫春人的民俗鄂倫春,又稱“俄倫春”、“畢拉爾乾”、“奇勒爾”等,含義為“住在山嶺上的人們”或“使用鹿的人們”。因此,在歷史典籍中,曾將鄂倫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