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生活的轉變使得大家在價值觀、
人生觀的取向上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各種各樣的現實壓力與條件下催生出了時下的“畢婚族”、“畢生子”。
畢婚族裡大學生們感覺校園戀情相對單純,
功利色彩少,所以深信不疑,還有的女孩拒絕接受就業壓力,感覺馬上結婚至少能擁有相對平靜的生活,作個全職主婦也不錯。這種選擇不能偏激地去看待,但是不少的女大學生畢業後一定要遵循這種規律走下去,甚至形成了一股潮流風。
我愛你,畢業就領結婚證
失戀總在畢業時,對大學生來說是普遍現象。但近年來,不少大學生戀人卻選擇了另一條路———“一畢業就結婚”,這些從
象牙塔里走出來的“畢婚族”引起了社會的好奇與關注。
有愛情也會有麵包
中大畢業生小莫與小鄭是同班同學,也是相愛三年的戀人。拿本科畢業證那天,他們趕到了民政局,把結婚證也一同領到手。儘管這個“瘋狂”的舉動,惹來身邊親友的極大非議,但他們最終還是排除萬難,在大學附近的
城中村租了房子,安了小家。
雖然小兩口畢業前都找到了相對穩定的工作,但試用期收入加起來不到3000元。除了房租、水電煤氣、一伙食費、交通費等,已所剩無幾。小莫偶爾也會為生活瑣碎事和錢的問題,向老公小鄭發點小脾氣,但畢竟小兩口相知相愛,矛盾很快化解了。小鄭經常安慰和鼓勵小莫:“只要我們夫妻同心,愛情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有跡象顯示,從象牙塔里走出來的“畢婚族”越來越多了,其中女生占絕對主力,一些女大學畢業生把結婚當作緩解就業壓力的一條特殊“出路”。
某重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小徐一畢業就嫁到了深圳。先生家境殷實,大學畢業前夕,已經為小徐在深圳某單位物色了一份“收入高、福利好”的工作。
小徐的同班女同學對她羨慕不已,認為“這樣小徐可以少奮鬥十年!”女同學普遍認為,儘管現代社會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但對於傳統的中國女性而言,找個“好歸宿”還是終極目標。
原因分析
實質原因
對80後“畢婚族”的女性來說,畏懼高齡難嫁是她們早作結婚打算的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上海部分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調查顯示,婚姻對女性繼續深造已構成一定影響。不少女大學生紛紛放棄讀碩讀博的機會,主要是擔心高學歷妨礙找對象。而常常被媒體曝光的大齡白領女性成婚難的問題,則給很多80後敲響了警鐘,讓她們產生了“早嫁為妙”的意識。
而對於很多初入職場的女性來說,工作的壓力很難平衡。所以,她們選擇“
早婚”,是為了找到一個可以回歸的安全港。 實現事業和家庭的平衡,是都市女性“早婚”的又一動因。不少剛踏入社會的女性,工作成就及職位升遷等幾乎
無從談起,不如在自己的這段人生磨合期內趁早完成結婚大事,度過磨合期後,再放手乾一番事業。
深層原因
在不少專家看來,80後的“早婚”其實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復旦大學社會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沈奕斐認為,寬鬆的成長環境或許是形成80後“早婚”的一大原因。與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後的戀愛環境要比前人好得多,“至少人們不再認為在大學談戀愛是
早戀”。而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已完全擺脫服從分配的歷史階段,大學畢業後可以自主擇業,這也使80後的大學戀人們修成正果的比例大大提高。
然而,美國心理學家凱特·沃斯說過,成熟與否才是維繫婚姻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早婚者”往往在結婚時還沒有定性,對自身和配偶的認識都很不清楚,對結婚後夫婦雙方所需承擔的義務也認識不夠,對社會較缺乏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強。
除此之外,80後“早婚者”們還面臨著獨生子女這個歷史遺留問題。這批“早婚者”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過了20多年獨苗式的生活,如今要讓另外一個人和自己一道成為家庭中心,過
舉案齊眉的日子,這對他們可能是一種挑戰。
女性的早結婚對男性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剛出校門就結婚的女性,擇偶對象多為同學、學長或者是學生時代的朋友,而這些男生也一樣屬於“
早婚一族”。他們的事業發展和財富積累剛剛起步,而且缺乏足夠的社會和生活經驗。
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人,80後擁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經濟基礎,這會使他們的婚姻狀況更為民主,一定程度上衝擊著傳統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而80後普遍都有較強的個性,婚姻態度的改變使他們對婚姻去留的選擇更有心理準備。所以,相對來說,80後的婚姻穩定性值得擔憂。
來自職場的資訊表明,大多數跨國企業招聘時會更多地考慮已婚女性,因為這類女性生活穩定,將來不會因為戀愛、結婚、生子等諸多問題影響工作,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整體運作。
可銳職業顧問事業集團總裁兼首席職業顧問卞秉彬說:“其實跨國公司從進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在招聘的時候就一直注意著女員工的婚否問題。”因為中國的法律對女員工的福利有很多相關規定,單是
婚假、
產假就要休息100多天,而這段時間公司還要支付員工的工資,這對用工契約一年一簽的外企來說,是筆“不划算”的交易。所以,儘管跨國公司在用人政策上不會公開承認,但已婚而又不要孩子的女員工顯然更受歡迎。在某些職位上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譬如行政、人事、後勤等等,因為這些工作需要穩定性,已婚女性剛好具有這樣的特徵。
所以,面對職場“逼婚”,很多女性不得不在大學畢業後不久完成婚姻大事,以順應職場殘酷的生存環境。
面臨困擾
“畢婚族”是一個新生群體,由於其主體對象是涉世未深的大學畢業生,因此“畢婚族”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的挑戰必然比其他婚姻群體的對象要多很多。
經濟困擾
“畢婚族”也是“月光族”
在絕大部分大學畢業生眼中,“錢”是所有問題的“惡源”。同樣,經濟不能獨立,是困擾“畢婚族”婚後生活的主要問題之一,“畢婚族”往往都是“
月光族”。
小曹夫妻就在“購房”問題上遇到難題。眼看著廣州的房價日益高漲,小兩口也按捺不住想買房。但銀行存摺一翻,全部家當不足五位數,還不夠買兩平方米。他們不得不向雙方家人求助“首期”。很多“畢婚族”都有這樣的經歷。儘管生活上,他們已經脫離了父母,但由於沒有牢固的經濟基礎,只能靠剛工作的那點收入來支撐一個家。一旦遇到要花大錢的時候,還是擺脫不了對父母的依賴。
家庭生活
“小皇帝”也得做家務
如今的“畢婚族”大都又是獨生子女,溫室中成長的“小公主”與“
小皇帝”走到一起,家務事誰做,是個大問題。協調不好,立即可能爆發家庭“危機”。
“畢婚族”Roy和Connie的小家庭從來不敢輕易接待客人。因為家裡除了每星期鐘點工來的那一兩天是整潔的以外,就似乎沒有乾淨過。Roy經常向母親“投訴”老婆不會管家;岳母心疼女兒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務,也埋怨女婿不疼老婆。婚後生活自理能力,成為了這個“畢婚族”家庭糾紛的導火索。
角色轉換
“畢婚族”仍然需適應
有調查顯示,過早走入婚姻的大學生們一般都難以一下接受從“未婚”到“已婚”的轉變。一方面,他們害怕“已婚”身份遭年輕同事和朋友疏遠,很多人在婚後更喜歡參加各自圈子的社交和聚會;另一方面,他們又受已婚觀念的束縛,尤其不希望對方過多地參與其他社交圈子,害怕因此而越走越遠。這種心理落差和無法適應的角色轉變,導致了少部分“畢婚族”婚姻“中途死亡”。
專家觀點
理性看待
有相關專家認為,針對畢婚族,應該適可而止不要絕對化,要因人而異,更要有豐富的人生。其實人生中奮鬥固然是相當艱辛的,但是沒有必要把這個過程當作洪水猛獸般的看待。一些大學畢業生在大學校園裡就有了愛情,這種愛情經過幾年的考驗,已經到了“成熟的季節”,他們完全有理由結婚。
作任何決定前都要認真考慮
中山大學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學者認為,80後大學生所面臨的畢業與愛情問題在以往的大學生群體中也有出現,只是如今社會的戀愛自由度大了,使得這個問題更為突出了。這位學者認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遠距離的戀愛都存在著失敗和成功的例子。戀愛本來就因人而異,如何處理愛情與現實環境的關係,並無定律和經驗教訓可言,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無論是“大學畢業就分手”的情侶,還是“大學畢業就結婚”的情侶,雙方在作出決定前,都要認真考慮,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熟的心智去面對感情的考驗,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到個人的工作情緒或生活態度,這樣不利於年輕人今後的長遠發展。
大學畢業生對待婚姻應慎重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心理諮詢中心周少賢老師認為,大學生對待婚姻應該慎重。因為一個成熟的婚姻需要雙方有處理婚姻的能力,處理雙方家庭的責任心,以及經濟上的獨立性。從心理學角度說,雙方要有比較穩定的感情基礎,能夠用合適的溝通模式來處理差距和分歧才具備結婚的條件。
畢業後不管是結婚還是就業,男性和女性首先應在精神、人格上保持獨立,並事先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劃。放棄自己的主觀努力和奮鬥,盲目地把未來“
押寶”在他人身上,只怕輸多贏少。
結論:結婚不宜過早
專家建議結婚還是不宜過早。在22、23歲的時候,應該將更多的心思放在事業上,對自己的人生有個規劃,待到思想相對成熟的時候再結婚,不失為一種對婚姻更加負責任的態度。總之,在結婚之前,要儘量多交往一段時間,確定雙方是否適合牽手一輩子。
網友心聲
婚姻不是戀愛,只講浪漫不接地氣,每天都要面對柴米油鹽。我和她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幾乎都不做家務,也不會燒菜做飯,而婚後這一切都需要自己來。——一對90後的“畢婚族”
在旁人眼中,我們“畢婚族”對待婚姻有熱情、有衝動,十分浪漫,這不假,但身在其中,才能體會到其中的不易。初入社會,生活閱歷幾乎為零,工作壓力不可避免,難以分心照顧家庭;而且經濟上也沒有積累,經常捉襟見肘,負擔一個家比較困難。不如再等兩年,等工作穩定收入有保障了再結婚。這時,便不會像我們這樣狼狽。換句話說,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感情固然最重要,但麵包也不可或缺。——一對90後的“畢婚族”
如果讓我再重新選擇一次,我會更為理性,不願再做“畢婚族”!——一對90後的“畢婚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