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姑山

畢姑山

概述:畢姑山,主峰海拔402.1米,坐落在南城縣東南方上唐境內,距縣城五十餘里,與西南方的麻姑山遙遙相對。畢姑山山勢陡峭,山峰突兀,素以險、幽、奇、秀著稱。山路崎嶇,岩壁陡峭,茂林修竹,風景秀麗。

其山何謂“畢姑”,據《南城縣誌》所載:“前五代宋梁時,鞋山畢姑喜其山靈,飛身潛修於此 ”,故得其名——相傳在前五代宋梁時,鞋山有個叫畢姑的仙女(相傳為麻姑的小妹),雲遊四海,路經此山,被山上的靈氣所吸引,翩然降臨此山修煉,後來人們便把這座山叫畢姑山。山上名勝古蹟不少,有“畢雲峰”、“鄭坑岩”、“鞋跡岩”、“虎踞岩”,還有”龍眠書院“等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姑山
  • 主峰海拔:402.1米
  • 位置南城縣東南方上唐境內
  • 山上名勝古蹟:畢雲峰、鄭坑岩、鞋跡岩等
  • 名稱來源:南城縣誌
畢雲峰,鄭坑岩,鞋跡岩,虎踞岩,龍眠書院,總結,

畢雲峰

畢姑仙女居住的地方叫"畢雲峰”。"畢雲峰”峰高特出,屹然壁立.。峰中有一深洞,洞門深邃,是夏日避暑的勝地。畢雲峰是畢姑山的最高處,一條羊腸小道,彎曲盤旋,崎嶇而上,佇立在雲霧繚繞的畢雲峰上,迎風而立,極目四望,視野極為開闊。俯首鳥瞰,陡峭險峻的虎距岩石壁和翠綠俊秀的鞋跡岩松竹,盡收眼底。放眼遠眺,田野山莊,歷歷在目,只見那西南方的洪門水庫碧波萬頃,漁帆點點,和田園村舍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畢姑山

鄭坑岩

距離“畢雲峰”不遠處是“鄭坑岩”。“鄭坑岩”內有一岩洞,深不可測,冬暖夏涼。此洞在夏日酷暑之時特顯其妙,此時至洞中小憩,如入冷室,汗水全無,涼爽至極。其洞曲折迴環蝙蝠成陣,撲面而飛,石柱,石筍,石鐘乳比比皆是,景色奇異。從遠處看,你只能望見“鄭坑岩”蒼翠的峭壁、碧綠的樹木;走到近處,才能看見:“石崖突兀青苔潤,懸壁高張翠蘚長”,你還會驚喜地發現,原來“鄭坑岩”內有一洞,其洞曲折幽深。炎炎夏日,進得洞來頓覺陣陣涼意,沁人心脾,扶壁沿洞小心前行,只見岩洞幽暗,深不可測。若一時大意,弄出響聲,“嗡”然回應,驀然心驚,嚇得蝙蝠成群,驚叫紛飛。摸索前行四、五十米,轉彎處,豁然開朗,一個巨大岩洞展現在眼前。也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致,洞內的鐘乳石形狀各異,有的象粗大的竹筍倒掛,有的象巨柱矗立,有的象飛鳥,有的象走獸,景色奇詭,令人目不暇接。

鞋跡岩

在“鄭坑岩”的附近,有“鞋跡岩”。“鞋跡岩”掩映在松濤竹林之中。漫步其境,可聽見泉水叮咚,看見竹影婆娑,感到涼爽宜人。走近鞋跡岩,隱隱約約能看見石壁上有一個足印。據說這是畢姑上山修煉時留下的“仙跡”,美好的傳說至今在村民中流傳。

虎踞岩

從“鞋跡岩”向西走500米,就到了“虎踞岩”。“虎踞岩”其實是一座巨大的石山,其形如猛虎臥狀,所以取名叫“虎踞岩”。岩崖陡峭,壁如刀削,其勢欲傾,驚險異常,遊人到此,“怦”然心悸。

龍眠書院

在畢姑山雲梯嶺左側,設有"龍眠書院"有學舍十餘間。南宋著名學者甯文智曾在此隱居講學,首座弟子有王岩谷、曾鞏。麻姑,從姑,畢姑,民間傳為三姐妹,她們分別居的三座山各有特點,,麻姑山以瀑奇,從姑山以石怪,畢姑山呢?它以它的俊秀而聞名。明代詩人張蓉游至此山時,曾寫下了:“歷歷雲霞拂樹流,洞門苔鮮幾經秋,群峰環擁晴光炫,曲澗清回野色浮”的詩句鐫刻於此。

總結

在雲霧繚繞的“畢雲峰”。可觀”鄭坑岩”岩洞的神奇,“虎踞岩”石壁的險峻,“鞋跡岩”松竹的俊秀;在“鞋跡岩”的松林中,還可視石啻百丈的“虎踞岩”,石壁上至下而上的足跡,據說是女仙畢姑留下的“仙跡”。此說雖屬荒唐,但現居住在畢姑山下的人民,長年累月不辭辛勞地上山採集藥材,植樹造林,,卻為後人留下了勤勞的足跡。朋友,您若有空到畢姑山來遊玩,您一定會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