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則棟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科研成果,獲獎情況,代表論文,
教育經歷
2010.09-2016.07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碩博連讀研究生
2013.03-2013.12 法國國家8119實驗室訪問學生
2014.09-2014.12 香港浸會大學物理學院 訪問學生
2005.09-2010.07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 本科學生
工作經歷
2020.01 青島大學未來研究院 助理教授
2019.01-2019.12 香港浸會大學物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學人
2017.03-2018.12 香港浸會大學深圳研究院 博士後研究助理
2016.07-2016.12 上海紐約大學腦與認知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助理
科研成果
近日,畢則棟博士在國際著名期刊《PNAS》發表了題為“Understanding the computation of time using neural network models”的論文(PNAS, 2020, 117,10530-10540)。
該研究用建立神經網路模型的方法總結了大量神經科學實驗現象,系統地研究了時間間隔信息在工作記憶中的編碼規律。研究發現:(1)神經網路在感知、保持和使用時間間隔信息時具有不同的動力學狀態;(2)神經網路對時間信息的編碼與對空間或決策等非時間信息的編碼具有相互正交性和平移不變性,從而有助於時間信息和非時間信息的解碼泛化性;(3)時間與非時間信息的編碼耦合是通過多條相互作用的鏈式網路結構實現的;(4)動物實驗發現,即使在完成非含時任務時,神經元活動也有75%的總方差與時間編碼相關,本研究總結了造成這一現象的4種機制。該研究揭示了神經網路處理時間間隔信息的計算原理,並預測了若干神經科學實驗現象。
獲獎情況
獲得首屆CCF“司南杯”量子計算編程挑戰賽特等獎
代表論文
1.Understanding the computation of time using neural network models. Zedong Bi andChangsong Zhou (2020) PNAS, 117, 10530
2.Zedong Bi and Changsong Zhou (2019) Understanding the computational difficulty ofbinary-weight perceptron and the advantage of input sparseness.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53,035002
3.Zedong Bi and Changsong Zhou (2016). Spike Pattern Structure Influences Synaptic EfficacyVariability under STDP and Synaptic Homeostasis. I: Spike Generating Models on ConvergingMotifs. Front. Comput. Neurosci. 10, 14.
4.Zedong Bi and Changsong Zhou (2016). Spike Pattern Structure Influences Synaptic EfficacyVariability under STDP and Synaptic Homeostasis. II: Spike Shuffling Methods on LIF Networks.Front. Comput. Neurosci. 10, 83.
5.Zedong Bi and Haijun Zhou (2014). Optimal cooperation-trap strategies for the iterated rockpaper-scissors game. PLoS ONE 9(10), e111278
6.Haijun Zhou, Chuang Wang, Jing-Qing Xiao and Zedong Bi (2011). Partition functionexpansion on region graphs and message-passing equation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Theory and Experiment 2011, L12001.